摘 要:課外作業即家庭作業,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方式。傳統的英語作業都是抄單詞、朗讀、聽錄音等,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現在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學生學習態度的現狀,英語教師精心設計能夠體現實踐性、創新性、融合性的作業,并加以藝術性的評價,在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興趣方面會取得顯著成就。
關鍵詞:課外作業 實踐性作業 多層次性作業 創新性作業 融合性作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作為小學英語老師,應該尋找一條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和諧共進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課后保持對英語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得到和諧的鞏固。
一、英語課外作業的現狀
課外作業即家庭作業,課外作業的布置,是教師整個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然而我們現在的課外作業還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統一形式:新授結束后,接下來要求學生做的就是拿出抄寫本,抄寫課文中要求“四會”掌握的單詞、詞組或句子。久而久之,英語作業不用老師布置,學生就早在課前抄好了。
統一目標: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反復抄這些單詞、詞組或句子,讓學生掌握他們的書寫形式,在聽寫、測驗時能運用即可,而學生多為喜歡有特色的、動手實踐的、有吸引力的、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的、自己跳一跳能夠完成的課外作業。
統一任務:布置的課外作業是每位學生都必須做的,不管什么理由,少抄都稱為“偷懶”行為,多抄則是“沒聽清楚老師的要求”。這樣統一標準的作業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不能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要,其實學生們更喜歡既簡單有趣又能鞏固所學知識的個性化作業,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抄書和背書。
二、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原則
1.趣味性原則
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對事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事物本身是否有趣,對他們是否有吸引力。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時,不妨時時為學生想一想,想想他們的需求。
2.個性化原則
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研究和想象,所以給他們布置作業應該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些特點,投其所好。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對英語學習就會失去興趣。
3.發展性原則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運用,而語言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不斷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在課外作業布置上充分的體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4.實用性原則
教師設計的課外作業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也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在布置課外作業時,一定要體現出它的實用性。
5.適量性原則
有這樣一個實驗:一個心理學家要求十幾個兒童進行畫圖練習。畫了一張,要求再畫一張,就這樣連續畫了15張。結果發現,孩子們越畫越馬虎,所畫的畫一張不如一張。這就說明練習量的多并不能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質量。過多的練習只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導致他們失去原有的興趣,即使孩子認為畫畫是一種樂趣,到最后他也會覺得乏味、枯燥。所以,我們的作業一定要“少而精”。
三、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形式
1.實踐性作業
隨著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布置的作業形式也應該逐步走向生活化。生活化的家庭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度。(吳智賢,1980)比如在學生剛接觸英語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生活英語大搜索”活動,讓學生留意自己周圍的英文商標,中英文廣告,標牌,并自己動手去搜集、摘抄,學生搜集的英語琳瑯滿目,有縮寫詞:CCTV,WC,CD,DV,USA...商品英語:Coca Cola,Nike,Pizza,TOSHIBA...童話人物姓名:Snow white,Mickey Mouse,Donald Duck...通過這一作業,學生紛紛為自己能發現這么多英語知識而感到十分高興。
2.多層次性作業
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地發展。因此,我們應改全班統一,忽視個性差異的作業為層次性作業。教師在設計英語課外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上、中、下三個層次來設計,考慮個別差異。如學習了有關動物的詞匯之后,我設計了三種作業:第一種作業是畫出你最喜歡的食物的圖片,并在下面或反面寫上英文名稱;第二種作業是“寫謎語”,用一句或幾句連貫的英文描述你最喜歡的動物,讓其他同學猜是哪一種動物;第三種作業以“What’s in the zoo?”為題寫一段話,要求最少完成第一種作業,第二種、第三種作業隔天交,師生交流。這樣,作業內容分層、數量分層、時間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在內容上安排較合理的梯度,讓具有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目標的速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關注了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3.創新性作業
以往教師給學生留的英語字母作業都是機械地、重復地抄寫字母幾行,默寫幾行就算完成任務了。學生感到最沒興趣了。在設計字母作業時考慮到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的興趣很高,可以開發他們的視覺空間智力,設計展開想象,比一比看誰能把字母設計得更漂亮,更便于記憶,并把它畫出來。這個作業貫穿于字母教學的全過程。對每一組字母,學生都會迫不及待地回家設計出自己心目中喜歡的字母形象,第二天把學生設計的字母作品在全班甚至全年級同學面前展示,那種成功的體驗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滿足和無形的鼓勵,學生就會更加努力完成設計字母的作業,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記憶字母的效果也出奇的好。
4.融合性作業
學科融合性是現代課程發展的趨勢。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更是一門融合性極強的學科。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注重課程融合性教學外,更要有效配置與小學英語課程融合的課外作業。
(1)美術:給孩子一個創造的空間
孩子年齡小,動手涂涂畫畫幾乎是他們每個人的興趣,當學生學習了關于“apartment,
kitchen,living room,dining room,bedroom,garden,balcony,bathroom”等單詞之后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設計一項畫一幅你夢想中的房子,再配上一些句子的作業。抽象的句型與形象的自畫圖聯系起來了,讓繪畫在一定意義上為語言教學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服務,從而讓學生在語言與繪畫的交叉使用中同步發展了語言智能和視覺空間潛能。
(2)音樂:給孩子一個感受的空間
如今,許多小學英語教材版本中,都有許多的chant和song,他們都是十分得朗朗上口,一般小孩子跟著節奏聽幾遍就會了。無論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這樣一個優點:加快學生對句型和單詞的掌握。它們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為音樂的最直觀的方式。所以在課堂上每授完一曲,就讓學生回家根據此旋律自己作詞。如:
Are you going to write a letter?
No, I am not.
Are you going to take a test?
No, I am not.
學生改編成:
Are you going to get a haircut?
Yes,I am.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arty?
Yes, I am.
(3)舞蹈:給孩子一個表演的空間
孩子喜歡運動,好動是他們的本性。教師應該根據孩子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利用好這一特點,就如教:What can you do?I can...這一句型后,學生學會了dance,jump,walk,sing,draw等一系列的動作。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就讓學生回家將各個動作熟練的準備好,然后再在下一堂課前幾分鐘的復習時間里上臺表演。
四、英語課外作業的評價
有了好的作業設計和作業完成情況,還要有好的作業評價機制才行。《英語新課程標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藝術性的評價學生的作業能營造輕松的作業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特別保護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心理狀況,激發學生持久的作業興趣。(吳建靈,2004)
我們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除了A,B,C,Good,great,wonderful,excellent等常用的方式外,不妨插入簡筆畫,嘗試有形評價,Good handwriting!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理解上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增添了批語的活潑程度,更貼近了學生,學生覺得翻開作業本看老師的批閱不再是件苦惱的事。這樣有形評價在無形中使教師加入學生行列,融入學生,和學生一同為成功而雀躍歡呼,為取得進步而繼續努力。
總之,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要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操作性,積極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和聯系,讓學生動腦動手,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完成,發展學生思維,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同時要求教師能藝術性地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讓課外作業成為每個學生和教師之間心與心的對話,這樣堅持不懈,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定能雙贏!(張志遠,2002)
參考文獻:
1.張志遠.兒童英語教學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87~89
2.何建靈.開展英語課外教學拓展學生發展空間[M].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8.42~51
3.吳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69~8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紀中三鑫雙語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