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不斷深入,“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已成了每位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的行為和努力的方向。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新課程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具體表現。
傳統的課堂被形象地稱之為“圈養式”課程。學生被封閉和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空間,教師扮演飼養員的角色來喂學生,把準備好的教案中的知識一五一十地告訴學生,學生聚精會神地聆聽教師的每一句話;教師永遠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只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內容;理想班級的突出特點就是安靜。教師過分地強調自己在課堂上的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是否快樂等一系列以往教學忽略的問題現在得到重點關注。這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批評。我們的課堂,其實是學生的課堂。我們的教學,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民主平等,寬松和諧是課堂動態生成教學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只有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學生才能大膽質疑,師生才能在對話和互動中形成思想與情感的交流,語文課堂也才能呈現出它應有的活力。
教學過程中常常伴有學生的質疑、錯誤的認識等偶然現象,教師要將這些看作是師生發現問題、探究創造的新契機。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使課堂生成的精彩如約而至。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之間是共生、交流和對話的關系。當課堂上出現散亂的信息時,教師必須迅速地做出處理,必要時調整形成新的教學步驟,從而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也不僅是學習的指導者,更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的信息的發現者和重組者、對話的引導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是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者,師生主體之間的互動,主要是通過對話來實現。“對話”是互動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建構生成性教育觀不可或缺的條件。師生通過對話進行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從而產生靈魂的碰撞。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課堂的民主才能保證平等對話,師生之間才能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自主性得到發展,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整個教育過程師生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相互傾聽,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突出自己的權威,學生就無法順利自我構建,慢慢地就會習慣于接受、習慣于沒有創造,那樣的課堂將會索然無味,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毫無意義。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一次借班上公開課《晏子使楚》時,在講到古時為什么把一些人的名字不用而在姓后加一個子如孔子、孟子。這個“子”是什么意思?有學生回答道:“子是中國古代對有成就的人的尊稱。”竇桂梅老師這時說道:“我姓竇,那不就該稱我為竇子。”這時全班同學都哄堂大笑起來。學生才知道自己的回答得不夠準確,立即糾正說是對古代對成就的男子的尊稱。竇桂梅老師沒有立即指出學生回答不夠準確,而是用幽默的語言讓學生知道自己錯了,課堂的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
竇桂梅老師的課堂輕松和諧,他沒有責備學生的并不妥當的個人看法,而是用幽默的語言讓學生知道自己錯了,課堂的氛圍一下就活躍起來了。在平時的一些課堂上,不少教師總喜歡充當課堂的權威,對一些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粗暴地打斷,這種霸道的課堂無疑是的大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應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只有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智慧得以彰顯,才能真正形成活躍、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決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水平的發揮,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要做到目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并激勵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有利于學生實現自我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河南師大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