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離不開探索和思考。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一些暫時難以逾越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巧妙運用畫龍點睛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牢固掌握知識并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不過,如何妙用引導法,倒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要注意學法的引導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用一生。”“授魚”還是“授漁”?道理不言而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學法的引導,讓學生學會思考,掌握一般的思維和解題方法,通過做一道題學會解一道題,并且能觸類旁通。例如,做行程問題的題目,就要學會畫線段圖。解分數應用題,首先要分清單位“1”,明確分量和分率。
二、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
數學知識是邏輯構建的產物,知識點一環套一環。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新舊知識連接的關鍵處,根據引導的原則,巧妙設置有層次、有坡度、有啟發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系列提問。例如,在推導平行四邊行面積公式的教學中,我出示預先準備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硬紙片,先復習長方形的特征、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接著分別提問:(1)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2)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有什么關系?(3)底與長,高與寬分別相等,那么這兩個圖形的大小會怎樣?(4)用什么方法能證明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然后,我引導學生嘗試用“割補法”證明這兩個圖形重合,用剪刀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操作,從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學得輕松自然,效果不言而喻。
三、要潤物細無聲
引導要巧妙無痕,在學生找不到思維的突破口時,教師要善于稍微降低思維梯度,使學生茅塞頓開。例如,在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時,我通過師生打擂臺,列舉出多個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激發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后,我問:“有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里面蘊涵著一個規律,這個規律是在分子中,還是在分母中呢?”學生一致認為規律在分母中。這時,我又問:“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組織學生討論。當學生屢屢碰壁,思維出現“偏離”時,我不再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爭論,而是巧妙引導學生:“你們嘗試把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能不能發現規律?”一句話,學生便找到了思維的突破口,發現了特征:“一個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正當學生心滿意足之際,我又讓學生判斷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又疑惑了: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質因數,它還能化成有限小數?通過觀察分析,最后學生認識到須補充個前提“分數是最簡分數”。可見,巧引導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
四、要在引導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的思維,但不要包攬學生的思維。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通過課堂引導“點石成金”。例如我在教學比例時,我出了一道判斷題,讓學生判斷4∶3和8∶7能否構成比例。學生一致肯定它們不能構成比例。我接著說:你們能否從4∶3和8∶7這兩個比例中換掉一個項,使這兩個比組成比例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進入思考狀態,踴躍發言。我又接著說:如果指定把“7”換掉,使這兩個比能組成一個比例,可以用怎么樣的形式出這道題呢?提出你們各自的建議。學生甲:我設這個數為x,求解4∶3=8∶x。學生乙:我出的是問答題,說一說8比幾與4比3能組成比例?學生丙:我出了一道填空題,4∶3=8∶()。學生丁:我出的是選擇題,8∶()=4∶3 ①5 ②6 ③4。通過討論,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判斷比例的方法,而且變化了題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五、要在引導中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飛思維,造就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引導中讓學生創新。如在圓柱的體積公式復習課中,復習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一道題目:一個圓柱體側面積是50平方厘米,底面半徑是6厘米,求它的體積?按常規思路應先求高再求體積,可以列綜合算式:3.14×62×[50÷(2×3.14×6)]=150(立方厘米)。這種解法比較煩瑣,很難快速解答出結果。能不能巧妙計算呢?學生沉默著,不敢輕易回答。我引導學生用圓柱體模型,經過拼接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確定其底面積和高的大小,再求體積。精要的語言,突出了重點,切中了要害,清除了學生的思維誤區,撥開云霧見了青天。經過學生思考和計算,終于有不少學生舉手發言,他們得出這樣一個式子:50÷2×6=150(立方厘米)。他們的理由是:當把圓柱體拼成長方體橫放下來,圓柱體側面的一半就成了長方體的底面,長方體底面積就是圓柱體側面積的一半,長方體高就是半徑,因此得出V=S側÷2r。思路如此清晰,推理如此嚴密,真是一個創新。
如何巧妙引導是教學中的永恒主題之一,導在樂學,導在樂思,導在創新。我堅信,妙用引導法,一定會給素質教育帶來一股清新的風,帶來一片勃勃的生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劉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