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有個很能體現學科美感的課程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本人是個中國古典詩詞的愛好者,覺得在地理教學中適當地引用古詩詞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熏陶學生審美情趣的好方法之一。
1.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在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為了加深學生對“梅雨”這個地理術語的印象,我引用了宋朝詩人趙師秀的詩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此詩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明確梅雨這一特有天氣現象發生在每年初夏這段時間以及長時段陰雨連綿的氣候特征,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律美。
2.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了強調我國的西北非季風區基本不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我先用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詩句引入,把學生的思路帶到我國蒼涼雄渾的西北邊陲,然后以春風為引子,講述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對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深遠影響,指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難以得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3.亞熱帶氣候有兩個家庭成員:地中海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這兩種氣候所對應的代表性經濟作物都有柑橘,為了強調柑橘是典型性的亞熱帶水果,我向學生吟誦了屈原的名篇:“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并說明這里的“南國”就是指地理學中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即我國南方地區。
4.地形對局部小氣候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海拔越高,從地面輻射中獲得的熱量就越少,氣溫就相應得降低。這一點,我們的古人早就有對此種地理現象的描述,比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就觀察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并由此大發感慨“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來。”從山寺桃花為什么陰歷四月才盛開的原因為切入點,教師引入新課的角度就會比較新穎,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
5.在學習農業生產活動的相應知識時,必然要提到農業生產活動的三個特性——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我就口述了三句古詩文,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年年歲歲花相似”和“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要求學生以搶答的方式說出各自對應的農業生產活動的特性。這樣上課既生動活潑,而且也宣講了中國的古典文學,一舉兩得。
地理學科在高中課程學習中是一門學起來較難的課程,特別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原理和規律對大部分文科生來說掌握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盡量地讓地理課堂充滿美感和情趣。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二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