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創新是永恒的話題,在目前現代化教學媒體沒有完全普及的條件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教學創新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專業課 創新教學
進入21世紀,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必須要進行教學創新,這在教師中已經形成了共識。一談到課堂教學創新,很多人都會想到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媒體進行教學,但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學校的硬件設施是否足夠,教師是否有熟練應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能力,教師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制作課件等等。那么如何在教學手段受限制的條件下,結合機械專業課的特點,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愿與同仁們共同商榷。
一、教學目標的創新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依據教材內容順序進行,教材中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來,教學目標也是依據教材內容來確定的。這樣很難避免在教學中以傳授知識,甚至是簡單記憶為主要教學目標的現象。教學目標的創新,要求教師能夠首先明確學生的培養目標、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出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最終分解到每一次課的教學過程中去,并根據此目標組織教學。
以機械專業課中的《機械制圖》為例,其教學內容主要由畫法幾何和機械制圖兩部分組成,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繪圖、看圖能力。我們對機械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素質和技能的機械類技術工人,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專業學生的要求也是“來者能干”“一干就好”,而學校招生的學生總體素質并不高、基礎較差,因此,筆者確定“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的教學目標,去除類似畫法幾何里面轉換等繁雜的內容,以必須和夠用為度組織教學。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從這個角度看,要求教師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而不是依據教材內容、知識體系來挖掘培養什么能力。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能力培養的教學需要和最新的專業發展技術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刪和結構調整。同時,也不要過分強調課程自身的體系,而是要對課程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建立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逐步由狹隘的專業對口教育轉向適應性教育。
以機械專業課中的《機械設計基礎》為例,其教學內容包括機械中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運動特性、結構特點、設計計算等方面。由于職業學校培養的不是專業設計人員,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量的專業設計計算的教學內容刪除,而增加各種機構的結構特點和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機構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讓學生考慮如何避免和解決。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將本課程與《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金屬材料學》《金屬工藝學》等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機械應用的相關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單調機械地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輸形式必須打破,應采用師生互動的雙向教學形式。
首先,建立多種學生課堂組織形式,改變一直以來保持的“秧田式”的組織形式。這樣,一方面讓學生有一個新鮮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力量,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筆者在《機械制圖》“組合體”教學過程中采用四人坐在一起的“分組式”,《機械基礎》“帶傳動”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在中心,學生在四周的“環繞式”,都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采用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性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途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誘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將知識牢牢掌握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筆者在《機械基礎》“鏈傳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拆裝自行車上的鏈條,在實踐中掌握鏈的結構和傳動特點。
再次,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中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陳述、假設和總結,高度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彼此闡明對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及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和驗證。對學生的錯誤觀點不要冷嘲熱諷,要消除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恐懼”心理,營造學生可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
最后,設計具有一定研究性的課外作業。課外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拓寬視野的重要途徑。當課外作業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時,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在《機械制圖》教學過程中曾要求學生制作“只具有一個面的物體”和“由一面一線構成的物體”等課外作業;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提出“設計爬樓自行車”的課外作業,學生為此自行成立了研究小組,提出了很多設計方案。其結果不是主要的,但達到了“激發興趣、拓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教學評價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評價都是通過一張試卷來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情況和所具有的專業能力,更不能反映出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專業培養目標,滿足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從這一角度考慮,必須改變“一張試卷定終身”的評價方法,讓學生把注意力從對知識的記憶轉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教師要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課本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基本要求,滿足社會對他們的需要。
“教無定法”,教學創新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只要具有很強的責任心、不斷進取的精神、強烈的創新意識,轉變觀念,勇于創新,敢于探索,就一定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出具有一定社會適應能力的職業學校學生。
參考文獻:
1.《機械基礎》(第三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2.《職業技術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3.《數學過程最優化》.科學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經濟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