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目前,世界各國寫作教育有一個共同的趨向,就是向生活靠攏,以內容為中心。寫作絕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純技術訓練,而應是現代社會人所應當具備的一種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必須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作文沒有材料,很多學生為這件事苦惱。實際上作文的材料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看我們是不是發現,去尋找。有一次上作文課,我要求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件特別讓人感動的事,題目自擬。我先對他們說,這件事首先是你特別感動的,這樣才能去感動別人。同學們思考片刻,馬上有同學舉手了。
那一次很多同學都積極舉手發了言。等作文交上來時,我發現這次作文大多數寫得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我想這離不開生活。
讓學生充分地體驗生活。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從社會生活(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體會生活,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當生活中的這些美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沖動時,語言的激流就會宣泄出來。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我時時銘記于心。按慣例,每到周末我都要給學生布置一項“小練筆”的作業,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去自由選材。一個男同學曾這樣寫過一篇《媽媽,謝謝你》的作文,文中寫到:我得了慢性腎炎,幾年來,媽媽一直不辭辛苦地關心我、照顧我。有一段時間每天兩次把煎好的中藥按時送到學校,看著我吃下去。還陪我到外地去看病……她從來不說自己辛苦。通過媽媽的精心照顧和治療,我的病終于好了,我非常感謝媽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學生多關注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靈感受生活,用心靈與生活交流,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許多美好的文章就會從生活中來,那么到哪里去找作文的材料呢?
一、動情點里有作文的好材料
引起我們感情起伏的動情點,一定有作文的材料。一個人總是有感情的,引起我們感情的一會兒高,一會兒低,這就是動情點。大喜大悲就是作文的材料,小喜小悲,也有作文的材料。教育學生要帶著感情去觀察、尋找材料。
小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感情。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丑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一般會感到厭惡憎恨。也有的學生在觀察中漫不經心,對觀察的對象冷冷冰冰,寫起文章來平平淡淡,沒有半點生氣,缺乏真情實感。可見,培養學生帶著感情去觀察很有必要,才能達到古人所說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二、從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面,學生無事可寫,教師也感到無題可出。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組織學生親自去“干”。二是要帶領學生到現場“看”。
三、就地攝取素材觀察
經常接觸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學生寫“我的小房間”,學生天天生活其中,時時舉目可見,但不一定都能寫好,原因是沒有留心觀察。因此,要指導學生善于就地觀察熟悉的環境。如校園、教室、隊室、院內……使學生懂得一個道理,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寫好作文。
要時時關心周圍發生的事。前段時間,杭州灣大橋的前期準備工作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舉行大橋的奠基儀式的地方又離校不遠,有不少學生前往觀看了奠基儀式,有學生在作文中寫到:“那里人山人海。人們喜氣洋洋,興高采烈的去參加奠基儀式。杭州灣大橋是世界第一大橋。大橋建成后,慈溪將成為上海的后花園。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果沒有親眼所見那熱鬧的場面,文章就不會寫得那么精彩。
學生進入中年級之后,我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分兩大類積累素材。第一類專記自己的,總題目為,《我的足跡》或《隨想》;第二類專記他人的,總題目可為《我周圍的新鮮事》。這類記錄不要求學生寫成完整的短文,只簡要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四、指導學生把握思維的方法
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方輻射,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必須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他們的多維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絕非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就可以從諸多的事物中選擇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事物來寫,克服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的毛病。
五、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問題
青少年學生最少保守思想,他們思想解放,喜歡獨立思考,勇于標新立異,但和成年人比,他們還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還幼稚,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沒有深度。這些特點常常在他們的作文中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對他們加強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高他們辯證分析能力。通過這樣辯證地分析,才能去偽存真,尋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確觀點,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情,進行評論,文章必然會抓住要領,褒貶得當,就不至于泛泛而談,單薄無力了。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筆重千斤。因而,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言談、內心活動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細致深入地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如指導學生觀察菊花,通過視覺,了解菊花的形狀、顏色、姿態;通過嗅覺,聞到它的花香;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
作者單位:河北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巫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