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的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一、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小學生的興趣,是從對具體事物和具體活動中獲得的,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引進課程,教師應創設一種貼近實際的生活化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去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為學新知識作好準備。例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的引出了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教師再加以點拔,學生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數學新課程標準》在設立情感和態度的目標領域時,提出:在第一階段,讓學生經常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讓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斷旺盛地成長,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談論數學,對數學保持一種好奇心。而這顆“好奇心”正是一個孩子身上重要的素質,它將使一個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發展,還可能使一個人走進科學的殿堂。由此,我根據實驗教材的內容,經常設計一些相關的生活問題。例如:在上《可愛的校園》一課時,我讓學生用10以內的數數身邊的物體,用1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生活中你還看到過、聽到過或用過哪些數等。上《認識鐘表》后問學生上午某個時刻你在干什么,下午某個時刻你周圍的人又在干什么等等,我還注意定期讓學生進行生活小調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三、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新課標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1.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而且有必要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如果在教學中是按書本上的例子介紹給學生,那是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學生不但會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無法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中,我讓學生自由地找教室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然后告訴同學或教師,頓時,學生活躍起來,讓沉靜的課堂沸騰起來了,有的把自已的發現馬上告訴同學,有的懷著喜悅的心情和教師分享,在集體反饋觀察情況時,個個也都搶著說。小朋友們找到了窗戶的面、黑板的面、畫框的面、書的面……
學生們發現原來平常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更接近了現實生活,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2.生活問題數學化,探究數學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
3.課外延伸生活化,應用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養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在課的最后,可以設計“小小商店”這樣一個情境,學生自己扮演顧客和營業員,自己去購物,在買賣過程中進行簡單的人民幣的換算,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數學知識。又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測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從家到學校的路程,學習了統計,可以去統計本校學生人數,學會計算圖形面積,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積和所用瓷磚的塊數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作者單位:遼寧省彰武縣彰武鎮郊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