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繼續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本體地位,激發閱讀興趣,促進積極思維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節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個體才會優先傾向于這個事物,才能力求認識、研究和掌握這個事物。創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興趣是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
二、靈活運用:泛讀→精讀→研讀
語文閱讀的認識過程應是系統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它應起始于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而發展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一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運用”的過程;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內容,即文章寫些什么;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則是指導“泛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精讀”,即明白文章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何在,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結構、線索等問題的目的。因此,“精讀”有別于“泛讀”,它是在“泛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是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由此及彼”運用掌握知識的目的,亦即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研讀”的閱讀方法。
三、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做法是: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和思維習慣?!皠撔隆笔窃谧宰x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在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或搖頭晃腦,或念念詞,或凝神遐思、吟詠狀態,進而循序漸進、細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西縣尹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