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期課改的推進,課堂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訓練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讀寫結合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意義。寫作不再是中高年級的教學要求,從低年級開始,就承擔著一定的訓練任務。低年級語文課堂,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新的語文教材為低年級進行讀寫結合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幾乎每一篇課文中都提供學生發揮的空間。新教材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學中,作為教師,可以把教材蘊含的這種內在潛力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它來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
基于有效落實寫話訓練,切實提高低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需要,我從研讀語文教學內容、研究讀寫鏈接模式出發,對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寫話訓練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低年級的讀寫結合,“寫”在一定程度體現為“說”。鑒于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說話水平,課堂上,我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時,特別強調和重視為學生提供說的“腳手架”,如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句式,用句式帶動說話;為學生提供一組詞語,用詞串帶動說話;向學生提供一幅或幾幅圖片,用圖片帶動說話。學生有了說話的“扶手”和“支架”,他們懂得了怎樣去說,從而也就會積極地參與表達和有效地進行練說。
學生有了說的“可能”,學會了怎樣去說,并不意味著他們就一定能寫。從說到寫的訓練需要一個過程。而對于一節閱讀課來說,低年級的識字、學詞、朗讀等多方面的學習任務又不允許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用筆記錄下說的內容。對于一節課里開辟出的數分鐘的小練筆時間,根本無法真正提高寫話訓練的成效。如何有效深化寫的訓練,提升“寫”的品質?為了有效解決低年級寫話訓練中“說”與“寫”的矛盾,在一段時間的隨文練筆中,我嘗試著將閱讀教學中的寫話訓練擴大化、深入化、主題化。
一、挖掘鏈點,一課“深練”
學期初,在拿到新教材后,我會在分析教材,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讀寫鏈接點進行梳理,從而設置十個以上有價值的、有一定訓練意義的隨文小練筆。這些鏈接點有的是文本中的好詞,有的是文本中精彩的語段或經典的句式,還有的是文章的留白或拓展處。抓住了這些讀寫鏈接點后,為了使寫話訓練取得成效,我又嘗試通過分解課時的方法,來深化寫的訓練。即將一課時的閱讀教學開辟成一個半課時或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主要體現一個讀,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在讀中開掘寫話訓練點。這里的寫話訓練主要以小范圍的說與交流為主,而真正實現全班性的深層次的交流,并落實到筆頭上寫出來,則主要利用接下來的半課時或一課時完成。
在《請不要》一課的教學中,我設置的隨文小練筆是學習文中句式,進行創編小詩訓練。第一課時,我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而幫助學生感受到了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它。在學生多層次朗讀中,他們積累了文本語言,學會了文本敘述的句式。接下來的第二課時教學中,借助學生對文本的積累和內化,我又讓學生說說文中破壞環境的行為還會給哪些小動物帶來“不幸”?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在教師一步步的啟發指導下,學生逐漸由用文本語言到仿文本語言,最后實現創文本語言。在第二課時的說話寫話指導中,參與的不再是那為數不多的優秀生。有了方法的指導,有了時間的“等待”,幾乎是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交流中來,即使是平時交流有困難的學生,他們雖不會創,也可以“仿”上幾句。挖掘鏈點,一課‘深練’的做法,讓孩子有了練的時間,有了說的機會,寫作的有效性也就由此得以體現。
二、整合資源,多文“一練”
所謂整合“資源”,多文一練,就是將具有相同訓練點的課文片斷整合到一起,按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重組,再構,從而在分層呈現中達到一種類型或一個方面的寫話訓練目的。翻閱每一學期的教材,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很多“寫”的信息。如一(下)教材中,向學生提出了學習“什么是什么?”和“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訓練要求,而對于這兩個句式訓練,教材又為其提供了多篇課文支撐。二(上)第五單元《石榴》一課向學生提出了“學習使用連貫動詞”的學習要求。文中通過“摘、剝、取、放”一系列動詞的連貫運用,從而展現了成熟的石榴子兒的顏色、形狀和味道。教學中,僅僅通過課堂上引領學生去填動詞、品動詞、嘗試用動詞,是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和學習的要求的。而于此再來回顧一下學生學過的課文,我們不難發現“用連貫的動詞向學生介紹事情、描述場景”的文章比比皆是。還有二(上)《鳥島》《荷花》等課文中,都滲透了總——分的寫作方法。教學中,如果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強化訓練,一定可以取得寫的成效,于是在讀寫結合理念的指導下,我對相關的課文內容進行了重組,再構,從而開展了“整合‘資源’,多文一練”的有效實踐和探索。
三、優化聽說,落實于寫
教材中編排的聽說活動,對訓練學生寫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了提高寫話訓練的有效性,教學中,我還從“優化聽說,落實于寫”著手。即認認真真上好每一次的聽說活動,不僅讓學生在聽中記憶、積累,還讓學生在交流中落實到寫。聽說活動,聽的過程也就是方法指導的過程,語言積累的過程,而說寫的過程則是看圖交流的過程,積累應用的過程。(聽說活動都配有相關的圖片)。每一次的聽說活動都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上,上足一課時,用好一課時,學生的說話寫話也就會很有成效。
聽說活動究竟該怎樣上?這曾是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問題。要借助聽說活動的渠道提高學生寫話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聽說活動課的質量和有效性。為此,我對教材中的聽說活動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備課,把每一次的聽說活動都設置成一次獨立的課堂小練筆。教學中,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聽,讓學生聽清、聽懂,并在聽中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掌握寫作的方法。聽后的每一次交流,我都看作是對學生寫作的一次指導。完成了聽說,學生還要落實到筆頭上進行寫的訓練。一學期5次以上專題式的聽說活動,上扎實了,上深入了,寫話訓練也就自有成效了。
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寫話訓練的探究,讓我感受到要提高學生“寫”的品質,就要從優化讀寫出發,就要進行“慢教育”。把一課時的內容分成兩課時深入練,把相同的內容放在一起反復練,把聽說活動“上起來”,扎實練。練出了深度,練出了廣度,也就練出了寫話訓練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上海嘉定區安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