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時事教育引入思想品德課,是貫徹“小課堂,大社會”這一理念的有效途徑,但當前思想品德的時事教育還存在著:教學形式過于單一;與教材相脫離;對時事素材的利用不夠科學合理;課堂上學生的“自主”變成了“自流”等問題。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在不斷的革新,思想品德課上就要很好地貫徹“小課堂,大社會”理念,就必須把時事教育引入思想品德課,引導學生從課堂這個小窗口了解社會這個大世界,提高時事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時事教育 改進 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很多學校思想品德課時事教育的形式傳統而單一,“教師整理時政資料→教師講解→學生考前背誦”,這種教育模式只注重所發生事件的內容,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發揮和提高。
2.與教材嚴重脫離
思想品德課教材是“靜態”的,那么時事素材則是“動態”的教材,是已有教材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補充。如果兩者不能有機地結合,會使課堂教學實效性大大降低。
3.濫用“奇聞趣談”
有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制造“課堂高潮”,毫無原則地在課堂上引進奇聞趣談。濫用時事素材不僅降低了時事教育的實效性,更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4.學生“自主”變成了“自流”
學生選取的素材經常是“胡錦濤出訪”“國務院常務會議”“國際油價飆升”等一句話新聞,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時事教育成了新聞播報。思想品德課堂在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設平臺的同時,老師主導作用不能放棄。沒有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獨立自主”就會成為“放任自流”。
二、問題的解決
1.教學形式要靈活
(1)課前時事小演講
時事小演講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視角去探知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展示自己獨到的見解,關心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其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問題或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積極主動的探求,激發學習書本知識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滿足了中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符合了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的教學原則。
課前小演講,要把整個初中學習階段看作一個整體。在每個年級段設置不同的要求,層層深入,步步引領。
七年級的課前小演講以培養學生興趣,鍛煉膽量為主要目的,內容選擇上相對寬泛。
八年級的課前小演講則旨在培養學生演繹的能力,內容選擇上可要求學生以上節課所討論的話題為演講的中心內容,在總結課堂內容、反思收獲的基礎上,尋找相關材料進一步拓展和擴充話題。
九年級的課前小演講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在內容選擇上應有更深層次的要求,尋找社會熱點、國家大事,或者有爭議、值得思考的材料作為演講的主題,在自己分析的基礎上,與同伴一起探討,通過爭論來達到明辨是非、解決問題。
課前時事小演講是時事教學和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效率、進行素質教育的嘗試,要注意對學生的演講要適時點評,不能偏離時政演講,變成口頭小作文;不能單純讀報紙,或羅列幾個干巴巴的小新聞讀讀了事。
(2)專題備考
思想品德學科考試中,熱點、焦點話題是永恒的命題材料,要引導學生答全、答透題,僅靠平時的“蜻蜓點水”是不夠的。在教學進度許可的情況下,可專門安排課時,以主題模塊的形式進行探討、深挖,讓學生收集并處理信息,形成報告,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配以恰當的點評。這有助于學生掌握和提高搜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和反思。
(3)其他靈活的機制
時事素材是相當豐富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用以下方式:“時事知識搶答”“新聞播報比賽”“時事宣傳小報制作比賽”“時事辯論賽”“時事小論文評比”等等,這些活動的時事容量是驚人的,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快樂地去收集、整理與分析。
2.時事教育必須與教材密切結合
時事教育具有時效性、豐富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和教材有機結合,可以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抽象性。進行時事教育,須以教材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既提高了學生對基本原理的正確理解,又加深了對時事問題本質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七年級的教材,時事教育可以把英雄模范人物的光榮事跡及新風新貌引入課堂;八年級教材,可以把守法、護法的先進事跡和典型案例引入課堂;九年級教材,時政教育主要和基本國情、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相結合,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引進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提高教學效果。
時事教育與課堂教學的密切結合,就是要讓鮮活的時事素材為日常教學內容服務,自然呈現于課堂教學中,并且要做到常態化。
3.合理利用時事素材,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取向
《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指出,時事教育要“堅持正面引導,以真情感染學生:要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選材要有利于學生,產生正面教育效果”,教學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的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因此,時事教育與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相結合,就要認真貫徹正面教育原則。
(1)價值取向要正確
有些影視素材,如《流星花園》,“超級女生”《武林外傳》“芙蓉姐姐”等;“全民炒股”的經濟現象;“群租”等社會現象。對于這些“時事素材”,我們不能一味迎合,但可以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分析其利弊。只要老師有清醒的頭腦,并藝術性地引導,完全可以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走出心靈困境。
(2)信息材料要正面
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社會問題的嚴峻性是應該的,但更要讓學生了解我國GDP的高速增長、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減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雜費等“喜事”,“喜事”讓學生切實感受社會在進步、祖國在強大,黨的基本路線在指引著我國取得輝煌成就。
4.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中學生受到年齡、知識、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對紛繁的國內外大事、社會新聞,在時政演講的選題、閱讀、評論、分析時難免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有的學生在閱讀時政中對我國政府在對聯合國在某些國際問題,像英美入侵伊拉克等問題,不能正確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正確引導。有的學生難免從個人興趣出發,遺漏重大事件或認識發生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從總體上加以把握。
進行時政教育時,教師一是要依據學生的已有水平,緊密結合教材,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材料進行教學;二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尤其是在對時事展開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正面引導,既要讓學生對時政展開廣泛的討論,又要讓學生看清事實的本質,把握時代發展的脈膊,讓學生在對事物的討論中提高分辨事物的思維能力。
三、結束語
時事教育不能單純為時事教育,時事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為了讓學生了解時事,更是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使學生在了解、收集時事過程中,提高覺悟、培養能力,走上社會后也能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
2.《教育的新生》.陶行知全集第三卷
3.周增為.《談時政教育的實效性》.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
4.《師資通識培訓資料》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運河鎮五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