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中,專業課內容占有很大比重,對機械專業的學生來講,《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專業基礎課程。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兼顧德育,積極營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調的文化傳授氛圍,讓學生在自覺的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不僅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還將對提高學生素質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課時,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把握好課堂教學這一環節,使學生達到學習質量的關鍵。為此,教師在熟悉教學大綱,合理地分析教材,掌握學生情況的同時,講好第一課就顯得十分重要。
《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的教學中,實事求是、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始終是我們所倡導的,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第一節課的內容主要是互換性的概念及幾何量的誤差、公差和測量。“公差”的教學則是從微觀的角度把零件尺寸形狀和位置精確到微米。因此,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茍的嚴格要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自律追求完美人格。
在《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中“互換性”原則是整個《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教材內容的靈魂,教材的全部內容就是圍繞著如何貫徹“互換性”原則而鋪開的。但是初學者不明白這一點,為了提高學生對學習整個教材的興趣,我抓住“互換性”這個綱,別開生面地從學生最為熟悉的“服裝”談起。
自古以來,人們習慣于“量體裁衣”。這種單件縫制的服裝,制作時間長,成本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4萬多美國士兵將去歐洲戰場,急需4萬多套棉軍裝。軍情緊迫,不能再按慣例對每一個士兵“量體裁衣”。軍需官絞盡腦汁,妙計頓生,他把每個士兵的身材劃分為幾個類型,每個類型的士兵領取同一尺寸的軍裝。正是從這件事開始,服裝生產進入了大批量、專業化的現代化生產階段。現在人們可以十分方便地根據自己的體形(如同“零件的基本尺寸”)購買某個型號的服裝,除去名牌效應,人們一般不會去問這服裝的產地(如同“在制成同一批規格的零件中,不需作任何挑選、調整或輔助加工就能進行裝配”)同一類體型的人,胖瘦略有不同,穿同一型號的服裝,有人緊些,有人松些,但都可以基本合身(如同“只要將誤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則零件的功用和互換性都可以得到保證”)。
現代服裝生產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互換性”生產,但卻和“互換性生產有驚人的相似”。“由于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形成了聯系,于是容易由一種事物而聯想起另一事物,這就是接近聯想”。我正是運用這種“接近聯想”的教學方法,憑借富有趣味性的“服裝生產變革”的史實,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互換性”的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對“互換性”的作用作了更加淋漓盡致的發揮。燈泡壞了,只需將新的燈泡換上,無需調換燈座,為什么能夠這樣方便?因為燈泡、燈座都是按“互換性”原則設計、制造的。自行車的內外胎破了,可以換上同規格的新胎,更換后仍可以滿足使用要求,又如電池沒電了,換上一個同型號的新電池,電器就能恢復正常使用。
我市大力集團生產的“大力”牌空壓機,不同的生產車間生產不同的零件。翻沙車間制造的都是毛壞;有的車間所有工人都在加工曲軸;有的車間所有工人都在加工連桿;有的車間工人將各零件組裝起來,也就形成空壓機了。為什么同一種零件經過不同工人的加工都能裝配成同一種機器呢?因為裝配成空壓機的各種零件都是接“互換性”原則設計、制造的。
某鎮辦自行車車把廠,實行車把工藝流程的一條龍生產,產品可以裝配到眾多牌號的自行車上。為什么一個鎮辦企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除了其他原因外,按“互換性”原則組織生產是一個重要原因。
眾多的例子,繪聲繪色的講課方式,激發了學生對“互換性”的極大興趣,引起他們對掌握“互換性”原則的渴望,他們求知的目光注視著我。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告訴他們如果希望掌握“互換性”原則,就必須認真學習《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的基本原理,認真掌握幾何量的測量方法,并介紹了本課程的學習方法和有關要求。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和別人發生聯系,和社會發生關系。道德是依靠人們的自覺和社會輿論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因此,教育學生“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合作”,幫助學生超越個人利益,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啟發他們作為個人如何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培養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是人際交往趨向開放的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這個世界變小了,因此要求我們每個人在作出滿足自己需要、愿望和個人決定時,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應全盤考慮,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樣的人才能被社會所接納。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學是完成教育任務的基本途徑。把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與德育有機地結合,重視發揮教學過程中德育因素的作用,也就是重視教學的教育性,才能是真正的教書育人。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第一課的教學中僅是培養了學生的興趣,但如何養成學習任務對該學科的良好的學習情緒,更好地完成該學科的教學與學習任務,還有許多要探討的內容,教學是一門藝術。以上僅僅是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大豐市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