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評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行為,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科學性,要遵循尊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及時性原則、適度性原則,同時要注意方法的藝術性,使批評具有激勵人、鞭策人、教導人的作用。
關鍵詞:批評教育 科學性 藝術化
2009年8月24日,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边@一規定出臺,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筆者認為,新規定明確了教師的批評教育權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它為原本遮遮掩掩,但又不可避免的批評正了名。批評,就其字面而言,含有品評、判斷的意思。教師的批評,是通過客觀地指出學生的缺點、錯誤來溝通師生間的思想認識,促使學生產生積極行為,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好的批評具有激勵人、鞭策人、教導人的作用。如今,把批評光明正大地拿到臺面上來討論,可以提高老師們對批評的認識,探索更有效和無害的批評方式,把批評的負面效應減到最小。
一、沒有批評就沒有完整的教育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由來已久。不夸張地說,每個人都曾有過挨批評的經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賞識教育”成為主流,尊重學生的呼聲日高的新課改實踐中,人們對學生情感需要和興趣的關注遠遠勝于對教師主導教學行為的關注。于是,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的現象。的確,教育以表揚為主,正面引導,這是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但是,以表揚為主,并非以表揚為唯一方法。表揚和批評就像教育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但如果一味地姑息縱容,當罰不罰,則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合理的批評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積極意義,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之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由于不良行為受到了批評,往往體驗深刻,能促使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學會真正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成長中的學生不可能不犯錯誤,教師對學生所犯錯誤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并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品位的高低。對于有礙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言行,教師有責任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呢?
二、科學而藝術地運用批評
蘇軍在《文匯報》上撰文寫道:“教育從來就是一門高深的科學,是一門奧妙的藝術。班主任即使行使正當的批評教育權利,也應當具有科學的精神、藝術的氣息和溫馨的體貼,更何況面對的是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完全相同的人。采取適當的方式批評教育學生,每個班主任的理解和實施是有差別的,不過用‘藝術’去行使‘權利’,也許更能體現教育權利的有效性。”筆者很贊同這段論述,或許對于廣大教師而言,不是缺少批評的權利,而是缺乏批評的科學態度和藝術魅力。
(一)科學性
批評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應和“賞識教育”一樣,遵循教育心理學原則,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筆者認為,科學地運用批評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性原則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應該是以對人性的尊重為前提的。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是無條件的,即使學生犯了一定的錯誤,教育者也應把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尊嚴作為開展教育工作首要遵循的原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愛為出發點的批評才符合教育的本意。
2.針對性原則
批評應對事不對人。它針對的是學生的過失,且這種過失有主觀上的故意,而不是由于外在的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引起的。批評的針對性還表現在:不能因為個別學生的違紀行為而批評全體學生。因別人的過錯而無辜受罰,會對學生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
3.公正性原則
教師要客觀地評價學生的錯誤,不能憑主觀印象感情用事。不能因為是好學生就姑息縱容其錯誤行為,是后進生就加重對其批評,更不能根據自己心情的好壞而隨意批評學生。學生同樣的行為表現,在教師情緒良好時就寬容對待,而在教師情緒不好時就招致批評。這樣的做法有悖于公平,會引起許多消極后果,也降低了教師的威信。
4.及時性原則
批評要及時,要抓住學生剛犯了錯誤時的愧疚心理進行教育。當錯誤行為在學生頭腦中還鮮活的時候進行批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反省,有利于對責任和義務的理解。當然,批評要及時也不是指所有的批評都要在學生犯錯后馬上執行,對于一些復雜事件,可以有一定的時間差,在把握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后,從理智出發進行批評教育。同時也讓學生在這段時間里冷靜下來,反省自己的行為,使批評發揮出最大的教育效果。
5.適度性原則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要慎用批評。如果用鼓勵、表揚或其他正面積極的教育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就應該優先使用其他方法。在萬不得已使用批評的時候,也要注意適度。過重的批評易傷害學生的感情,而過多的批評會讓學生變得麻木,失去教育的意義。
(二)藝術化
教育是雕塑人心的工程,批評教育雖然是以規范來限制學生的日常行為,但也應講究策略,講究藝術,使學生心悅誠服地認識錯誤,真心誠意地改正錯誤。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批評教育過程中,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盡量用肢體語言或嚴肅的眼神代替言語的批評
如上課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走到學生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來提醒他。當課堂上比較哄鬧時,教師可以停下來,用嚴肅的眼神掃視全班,讓學生知道該安靜下來了。
2.學生犯了錯誤,老師進行批評教育時態度要鮮明,表情要嚴肅
老師批評學生的態度,實際上也是一種力度,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3.客觀地陳述事實,用凝練的語言概括學生所犯的錯誤
教師批評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品性。不用負面的形容詞批評學生,更不能以侮辱性的語言,如“你真笨!”等批評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惡意評價或是發泄,都有可能導致師源性心理傷害的產生,使學生自卑或自負,對他人、集體、社會認識偏激,消極厭學并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和健康向上的追求。
4.批評學生時,教師心態要平和、冷靜
事實上,容易對學生造成傷害的往往不是批評本身,而是附加在批評上的情緒產物。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易帶上個人的負面情緒,如發怒或冷漠等,它們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是無法度量的。
5.批評的場合恰當與否,也關系到批評效果的好壞
教師應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程度,結合學生的性格選擇適當的場合開展批評,給學生創造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良好環境。為顧全學生的尊嚴,應多私下批評,少公開點名批評。
6.批評要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相信每個老師都聽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做出對自己的評價,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做出改正,這就是批評藝術的最高境界吧。對小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多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陳述事件,讓學生跳出來客觀地看待問題,通過評價故事中人物的對錯來認識自身的錯誤。
7.批評教育應以學生的反應為標準和尺度
溝通的效果取決于接收方的回應,而批評作為溝通的一種方式,理應顧及學生的反應。“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相對于表揚的甜,批評就是苦的。教師在磨煉自身批評藝術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批評,坦然地面對批評,真心地接受批評。
總之,批評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批評,并藝術地運用批評,一定能夠把批評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作者單位: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