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實質上是要通過教育因素的有效影響,促使小學生將思想品德規范逐步內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核心是學生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激發和發展。所以,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實施主體性教學,將教師的注意力從單純道德意志的傳授轉移到道德主體的培養和發展上來。
主體性教學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前提,由學生積極、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將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速學生道德知識的內化,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下面我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而教育對象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靠他在對象化活動中形成內在的本質。”教育要改變學生,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實現自我發展的目的。
學生是學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是強調教學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要把學生看成物,看作被動的認識體,而要把他們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體,從而把教學目的定位在使學生學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優秀教師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提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人的發展的一切條件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動,學生主體性發展是在活動中生成、表現的,沒有個人的積極實踐活動,就談不上個人的任何發展。而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參與的主要學習實踐活動,只有把學生看作是引起、展開、參與和評價各種學習活動的主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想品德課也不例外,教師的職責主要在于使自己執教的每一節課,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師生互動、相機誘導,以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并將其引向對真、善、美的追求。
二、創設和諧環境,讓學生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
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氛圍,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大多數人在緊張的情況下,往往不易表達自己,這種心態會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也容易封閉人的心靈。而人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心情相對放松,這種情況下,想表達自己的欲望則比較強烈,參與的積極性自然較高。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
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意識的第一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形成一種對等的朋友關系,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只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只能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服務者。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對學生因思想單純或認識事物稚嫩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應給予寬容、諒解,使他們始終能以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
三、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求得不斷發展
教學內容紛繁復雜,如果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課堂則沒有活力,沒有生命。課堂活動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有了課堂活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通過品德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活動,使其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思品教育活動,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課堂活動的設計要以學生為核心展開,活動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課堂活動的設計應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給每個學生以發揮和展示的機會,為學生自主性的發揮開辟廣闊的空間。教學活動的難度要適中,設計問題要有層次,既要考慮優生,又要照顧到弱生。活動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有所體驗,有所收獲。
課堂活動的設計力求形式多樣,使學生“求新”“求異”,心理得到滿足。品德教學的活動形式不拘一格。教師要依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幾種形式結合使用。用新異的刺激吸引學生,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教師要想方設法喚醒和激勵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主體人格。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實現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參與轉變,從而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城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