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教師,不僅要善于解答學生的提問,還要巧妙地向學生提問。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做情感的雙向交流。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而課堂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實施。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就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做一探討。
一、要把握提問的“適度”
適度的提問容易讓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所以教師設問時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不能是為提問而提問。不久前聽了一節八年級的歷史與社會課《古代科技典范》,老師一共提了26個問題,回答問題的學生多達39人,問題一個接一個,從“四大發明是什么?”“是誰發明的?”“有什么優點?”“火藥有哪些成分組成?”……一直到“你有什么樣的感想?”回答的學生也是一個接一個,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又能有幾個學生有所收獲呢?
在課堂上,教師忙著發問,用一些過于膚淺、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用一些只有唯一的答案的問題帶著學生朝著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了自己,沒有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法,淹沒了教學重點,擠掉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因此,課堂提問的數量一定要適度,不能過于頻繁。
二、要注意提問的“梯度”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提問難度往往過難或者過易。過難,問題的難度就可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則會造成學生答非所問,摸不著頭腦;而問題太易,則缺乏提問的價值和意義,起不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此外,班級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一,要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不能”到“能”,在教學提問的難度上必須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梯度,也就是要給他們鋪設便于上升的“階石”。
比如在上九年級的《東西部差異與互補》時,為了突破東西部為什么要互補這一難點,出示了《人才招聘現場》之后,老師提問: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你認為現在西部開發還需要哪些條件?
3.國家應怎樣幫助西部搞建設?
4.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你能夠為西部發展做些什么?
這樣的設問就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從認知——理解——分析——綜合評價——踐行,從易到難,一步步進行啟發,使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讓基礎好的學生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讓學困生“踮起腳跟也能摘上桃子”,增強學生的成功感和愉悅感,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將會大大提高。
三、要注重提問的“效度”
有效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啟發學生、打開思維的過程。任何有效教學的基礎是設計與組織有效的教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老師設問時要考慮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效果,必須要做到心中有學生,提問時不能隨心所欲,信口開河,不著邊際、大而空的提問,不然會使學生“如墜云里霧中”,思維受到阻滯,不僅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如某老師上《一國兩制》時,播放了一段香港回歸的視頻后,提出兩個問題:“一國兩制的設想的提出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我國實行一國兩制的有利條件是什么?”而視頻中根本歸納不出問題的結論,而且因為學生沒有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除了覺得好看以外,無需動腦去思考老師要學生看這段視頻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使用視頻這個情境是無效的或者教師的設問是不適當的。
所以,在課堂上,要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只有從根本上樹立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四、要注意提問角度的“新穎”
在歷史與社會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有新穎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造性的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
有位教師在教《發現新大陸》這一課,不是直接向學生提問“哥倫布怎樣發現新大陸?”而是設計了一個活動,“假如你是哥倫布,在你帶著西班牙國王的重托去開辟新航路時,你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帶去哪些物品?”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去思考,去假設。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很容易打開,學生也樂于思考,使他們從中感受到思考的快樂。不久前聽了一節《游衢州,品美食,謀發展》(鄉土教材),聽到了讓人賞心悅目的兩個問題。執教老師問:“你認為衢州最值得向游客推薦的景點是哪個?你推薦的理由是什么?”老師的一個問題,馬上把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在學生各色的推薦景點和理由中,不由自主地完成了課堂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游衢州”。這樣的提問設計,比直接的設問“衢州有哪些有名的風景點”更順暢、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講到衢州最有名的小吃“兔頭”的時候,老師問道:“你知道衢州是怎么興起吃兔頭的嗎?”(展示若干材料)回顧這段歷史,從中你領悟到了什么?——通過這樣的一個設問,讓學生通過材料順理成章地領悟出了衢州的發展歷史、衢州精神、衢州人身上所擁有的優良品質。比起直接提問:“我們衢州人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更勝一籌!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能夠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五、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嚴謹”
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所獲的豐欠與否,都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科學與否有直接的關系,而課堂提問的嚴謹性則是影響提問科學與否的重要因素。
如某老師在上七年級《季風的影響》時,先讓學生觀察書本P53頁圖3-16《中國的氣候類型》的圖片,提問:“影響我國東部的是哪種氣候類型?這樣的氣候類型會給我國帶來什么影響?”學生一下子就蒙了:影響我國東部的氣候類型就一種嗎?不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嗎?怎么是“哪種”呢?是該回答季風氣候呢?還是該回答亞熱帶季風氣候或者是溫帶季風氣候?看到學生迷茫的樣子,老師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用語不夠科學,改問為:“影響我國東部南方地區是哪一種氣候類型?”學生馬上就釋然了,馬上回答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梢姡n堂提問應該明確具體,可使學生輕松地找到問題解決的切入口。相反,模棱兩可或不切合實際的提問,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接著在回答“這樣的氣候類型會給我國帶來什么影響?”的時候,學生又困惑了,因為這種氣候類型只對我們南方地區產生影響,而不是“我國”。所以,教師提問要注重提問的科學性,若能對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個別到一般,使教學設問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設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歷史與社會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歷史與社會王國里遨游;好的設問需要我們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做有心人,設問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肖剛.《有效性教學理論之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晨曦編著.《美國父母家教的科學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
3.《教育情報參考》.2004年第9期
作者單位: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