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數學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與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關鍵是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問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而教師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幫助,起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注》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數學探究性學習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的實踐體驗,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主體精神的培養。數學探究性學習的課堂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對學生情感的變化也予以動態的關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服務。
二、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提出與內容有關的一些問題,用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是激發學生認識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里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去,這一過程將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靈活的應用知識來解決各種問題,教師如能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認識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獨立、積極地深入探索問題。設計問題情境應力求做到四個“有利于”:
(1)有利于激起疑問。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設疑激思,引起認識沖突,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疑是知之始”,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2)有利于類比遷移。學生認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經常用的知識,有些已經進入他們的潛意識,如果教學中能和學生的這些知識作類比,將使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容易入手。
(3)有利于縱橫延伸。數學教學中。通過對舊問題進行延伸,設計出具有適當難度的推理性問題、批判性問題,促使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在發展水平”,通過對舊問題進行延伸,不僅鞏固了知識,對于發展探究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4)有利于聯想發散。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要便于學生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要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發現,因此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使得方法可以是多樣的,答案可以是不唯一的,可以進行適當的引申,拓廣,進而得出新的結論,這將會激發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
2.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
探究性學習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的方面,強調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學得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探究性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學生以積極心態在自己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自動建構的過程,教師無法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代替不了幾十個有差異的學生的思維,只有通過學生探索研究,通過學生動手“做數學”才能使他們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中加強親身體驗,領悟學習方法,增強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3.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學習的成功保證
所謂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全班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也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反思與評價是探究性學習的升華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出豐富多彩但有些雜亂無章的結果,這些結果雖然凝結著學生探究的艱辛,但卻有對有錯,因此,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重感受、重體驗、展現與表達,學生主要闡述知識是如何發現的,有什么經驗教訓,評價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目的,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對自己、對同伴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密切了與同伴的合作關系,獲得并體驗了愉快感、成功感、集體榮譽感,在活動中學會信息交流、學會主動參與。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展的緊迫需要,更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強烈呼喚。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深入推進,我們數學教師不可回避面臨著一次機遇與挑戰,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等待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官湖鎮鎮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