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缺少創新人才。人的創新思維在于左腦的開發,語文這門學科是開發左腦的很好的學科。要利用好語文的文字,讓學生展開想象、聯想去補充現實生活中的欠缺,這就是創新的源泉。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做的是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研究好培養的方法和正確的評價方法,這樣我們的學生會展開智慧的翅膀去面對新生活。
一、創設民主氛圍,激發創新
創設氛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寬松的環境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托蘭斯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氣氛中才能進行?!币褜W生視為自立的人、發展的人、有潛能的人,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心理自由,從而建立起創新學習的自信心,敢于開口,敢于懷疑,敢于提問,敢于說“不”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權利。
二、鼓勵質疑問難,勇于創新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啟發、誘導學生多思考,多質疑,以疑啟思,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應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問題、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維產生矛盾,意見紛呈,這時教師放開,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氣氛中。教師的點撥應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開啟求異思維,促進創新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異想天開”是未來發展的先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語文教學中,注意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展開爭論,不能滿足一個答案,教會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求得多種結論或答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求異中創新。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后,引導學生想:“烏鴉想出的辦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辦法讓烏鴉也能喝到水嗎?”有的學生說:“找來一根空心草的稈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樂一樣?!庇械膶W生說:“撿個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學生紛紛發言,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自然就迸發出來了。
四、啟發創造想象,自主創新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象功能,找準想象的切入點,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創設條件,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實踐創造的天地。
五、要正確地評價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見解,千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評說可行或不可行,也許我們的想法也會存在很多不足。那么,怎樣評價更有效呢?先看一個故事吧:有一個人打保齡球,打倒7個瓶子,剩下3個。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有兩類評議員。一類板著面孔說:“怎么搞的?還有3個沒打倒!”另一類則微笑著,用期待的目光和肯定的語氣說:“好!打倒7個!”這時候,被評價者心理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映:前一種是心理不大痛快,“你怎么就沒看見我已經打倒7個!”而后一種則是感到興奮和鼓舞,“還有3個沒打倒,下次一定干掉它!”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保齡球效應”,它告訴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評價,用鼓舞和期望比批評、指責更能激發積極的思想效應。在孩子的人生中會有許許多多的“3”與“7”,關鍵是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用什么樣的眼光來欣賞。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創新素材,把創新教育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開發。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伊嗎圖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