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已經7個年頭,課改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式學習已遭唾棄,取而代之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方式隨處可見,但許多探究、合作徒有其名,學生主體性作用不僅沒有得到發揮,反而被削弱、被虛化。本文就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現象作一剖析。
案例一:五年級“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師共組織合作學習次數4次,占用時間近30分鐘。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自悟自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類似這樣的課堂還有不少,有的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時連簡單的解方程:2x+6=17的過程格式等也要通過學生合作來共同完成,好像學生合作探討成了唯一的靈丹妙藥。
案例二:在一次課堂上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現象: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的話剛出口,只聽“叭”的一聲,前排的同學立即轉向后排,同學們七嘴八舌,你說你的他數他的,十幾分鐘過去了,有的小組能知道一些然而有的小組內的同學卻什么也不知道。
上述現象各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實際上這是一種合作“自由化”的現象。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合作時,一些教師要么在講臺前踱來踱去等待,要么象征性地到學生中去走兩圈,或在學生交流匯報時考慮下一步的教學,或在學生辯論時當作觀眾。許多教師每節課中擠出幾分鐘讓學生匆匆忙忙地討論。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無合作之實”現象,一看就知道是為公開課而臨時湊合的,在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傾向和合作的能力,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有些小組的合作學習則成了優生發揮自己潛能、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學困生則往往被忽視,給學困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有些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次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沒有中心,整個課堂秩序混亂;學生在合作時無所事事,浪費課堂時間等等。
教師首先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者。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要設計好一堂課的每個環節大約用多少時間,什么內容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時間是多少,等等。
教師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最好按照異質分組,就是說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做。
教師更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調控者和反思者。教師應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課后跟蹤調查、收集反饋信息、反思成果與不足、對學習進行全面的評價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有利于改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促使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慢慢會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江縣雙桂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