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要求對學生進行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訓練。在三維目標中,強調方法的傳授。下面我就初中語文的古典詩歌學習的方法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漢語最大的特點是詩性,漢語言是一種詩的語言。漢文字是詩的文字。何為詩?《尚書》說:“詩者,人志意之所以適也。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蘊藏在心,謂之為志,發見于言,乃名為詩。”中國人的生活,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無不一一見于詩。而初中學生的心理正好處于“進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思想蒙昧階段。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可見詩歌的作用之巨大,充分運用好詩歌的教學,也可以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作為初中語文如何把這種大語文思想貫穿在教學中,讓初中學生通過學習,不僅了解漢語今天的實用功能,也在古典詩歌的學習朗讀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得到中國人文情懷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升華,得到詩性的激發呢?我覺得這要從培養讀詩歌開始。從教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教給方法。下面談談我教學生朗讀古典詩歌方法的淺見。
讀詩的第一步就是要讀懂詩歌。讀詩的“讀”,除了一般意義的朗讀外,還包括眼看、心想,大腦中呈現出詩人所描繪的畫面,以及由此引起的心靈的共鳴、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禮。
讀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以便從形式入手初讀詩歌。第二是要讀懂詩歌,定下感情基調,便于朗讀。第三是反復朗讀,聽音想畫,讀出詩情畫意。第四是品味語言,體會內涵意蘊,提高精神修養。下面具體介紹其操作過程:
一、了解詩歌的特點,從形式入手,初讀詩歌
詩歌具有優美的意境,蘊含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煉、含蓄、形象,富有音樂美。詩歌抒發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形式。讓學生了解以上特點是為了從詩歌的形式(節奏、韻律)入手,抓住特點,對詩歌進行分類學習。
目前教材中所選詩歌,古詩,無論詩、詞、曲,從字數來說不外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談每一句字數的多少,主要是根據此來劃分朗讀節奏,因為詩歌的節奏正是其音樂美的具體體現。而古典詩歌的節奏有其規律可循。一般說來四言是“二、二”式;五言是“二、二、一”式;六言是“二、二、二”式;七言是“二、二、二、一”式;當然詩歌的節奏還與詩句的具體內容有關,例如:《天凈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雖然是六言,但是只能劃成“三、三”式,就是根據詩歌的具體內容來劃分的。
二、讀懂詩歌,定下感情基調
讀懂詩歌,其實就是認真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從初讀詩歌中找出作者是因何事、何景而引起了何種感情,初分為喜、怒、哀、樂,這樣的感情與事、物之間是怎樣聯系的。一般來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找出詩歌感情基調后,就要抓住承載詩人這種情的事、物、景,仔細體會,運用聯想、想象,把詩歌用文字描繪的景物形象、人物、環境等,在頭腦中再“描繪”出來,“看”到人物情感的變化,景物場面的轉換,大到山川河流、四季景物,小到人物衣飾、面部表情的變換。總之,將概括的詩句再現為一幅幅有聲有色的“畫”。確定了這樣的感情基調,也就便于下面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
三、反復朗讀,聽音想畫,讀出詩情畫意
讀出節奏。上文已經介紹過,即按照劃分的節奏朗讀。
讀出韻味,古代詩歌基本上都押韻,即詩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韻母,押韻的字要讀出延長音,產生一種回環反復、一唱三嘆的韻味。這是音樂美的又一體現,也是古典詩歌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是中國與外國詩歌、古代詩歌與現代詩歌最顯著的區別。
四、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內涵意蘊,提高精神修養
品味詩歌的語言是指要理解詩中各種手法的運用;如比喻、象征的內涵;排比、夸張的效果等等。感悟畫外意、弦外音。還要著重體會他在遣詞造句上的精煉之處,揣摩他們的妙用。體會詩歌語言的和諧感、情味感。并通過增刪補換,和原文比較體會出這句或這個字的新穎、獨特、精妙,以及由此傳達出作者獨具慧眼、慧心的人生感悟,或常人想說而未說出的話,想抒而未抒之情意。從而發現詩歌的獨特內涵意蘊。
讀詩、品詩只是一個過程,但是在這一個過程中,訓練了學生健康的、豐富的感情;在品味、比較中提高了學生對美好的情懷的鑒賞水平;讀詩、學詩都是中國人的需要,作為一個會說漢語、能說漢語的人,就應該熱愛詩歌、朗讀詩歌,做一個愛中國、愛中國文字、愛中國文化的人。
作者單位:米易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