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意義
閱讀教學中要凸顯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理念,是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要求。如何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建立和加強語文和其他學科間的橫向溝通與聯合,達到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把握。閱讀教學中要凸顯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理念,是教學主體的迫切要求。興趣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與學生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現在都知道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是他們對原有的字、詞、句、篇等教學內容不再十分感興趣,他們也不再需要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他們有選擇權,當他們認為你上的語文課沒有味的時候,他們就會不聽你的課,他們也有權力不聽,我們再也不能用強迫的手段或者令人厭煩的思想工作來讓他們聽。這個時候的教學,我們可以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他學科的一些知識為手段,創設情境、導入課文,使見慣了“老面孔”的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新奇感。這樣在教學中各學科之間互相溝通,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的自主、自覺意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例子不勝枚舉。
一、利用好語文課程資源中其他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
語言表達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語言,我們的智力就會同高等動物不相上下,頭腦中保留的原始性和獸性就會達到難以想象的程度?!逼鋵崳Z言表達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其他學科中的語言表達也很重要。如數、理、化、生等學科中對概念含義的定義,對定理、原理的闡述等都要求語言必須講求準確性和概括性;地理、生物等學科中對有關知識的分類,理化生等學科中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記錄、表述,除了要求語言的準確性之外,還特別要求語言的條理性;政治中對政治原理的表述、分析還要講求語言的邏輯性、深刻性和鮮明性;科普類文章還要講求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利用這些學科在語言上的特點,我精心挑選其中的語言素材,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學習語言及其他學科的興趣。
二、應用語文學科綜合的特點,訓練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主體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然而我們正在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對于我們廣大的師生來說是一種新生的事物,在此前我們對它一無所知,或者說是知之甚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嘗試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異于“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的經驗可循,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把教學中遇到的學科術語提取出來,讓學生對此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例如:在學習《奇妙的克隆》時,可以組成一個生物繁殖探究小組自主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無性繁殖的生物實驗,組內合作探究。在學習《藍藍的威尼斯》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威尼斯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畫面了解威尼斯奇特、瑰麗的風光和文化藝術,感受威尼斯的美,通過討論、對比家鄉的景色,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生活情感。
三、利用語文學科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智力
人的認識活動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而觀察也是一種感知活動,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發達的智力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就是善于觀察。”因此,注意對學生觀察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利用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尤為重要。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做實驗,或出現特殊的地理現象(如日食、月食、流星等)時,都要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寫好觀察日記。此外,還利用一些圖畫、圖形,讓學生觀察、比較,進而進行思考和描述,避免把觀察簡單的化為一種消極的注視。這些工作都不是純語文的范疇,但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起來,以它們為媒介,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很有幫助的。
例如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常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想象訓練。比如教《長江三峽》時,放歌曲《長江之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長江一瀉千里、萬馬奔騰的氣勢;教《雪》時,讓學生描畫“江南的雪景圖”與“朔方的雪景圖”。這兩幅雪景,包含諸多因素的對比,雖然并無什么褒貶,但是對比之下,南北雪花的獨特個性就顯得格外鮮明而突出了,這其中的想象空間足夠我們任何一個層次的學生發揮想象!我們甚至還可以通過這些假設性問題進行討論。
例如:在學杜甫《赤壁》詩時可以這樣假設“東風真的不與周郎方便,曹操所造的銅雀臺真能深鎖‘二喬’嗎?”讓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歷史,同時又鍛煉他們的想象能力。
高爾基說:“在認識活動中,在智力的各種構因中,思維能力是一個核心成分?!彼季S的培養也是我們語文能力培養的核心。這一點其實早已融合在前面所講內容之中,如利用對政治原理的分析與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利用對史、地、生等學科中一些知識的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批判性;利用對理、化、生的實驗及地理等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利用漫畫、音樂和圖形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和創造性。
總之,無論語文學科與哪一學科溝通融合,目的都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