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教育廳對中小學教育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小組互助合作學習”這一創新策略比較適合新的形勢,而且經過一階段的實踐證明效果很好。現將這一新的教學方法作如下闡述:
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富于創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自從在美國產生以來很快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運用。盡管各國價值觀念、教育教學條件的不同,但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仍表現出與傳統班級教學模式相區別的以下幾個特征:
1.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活動。這是它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最本質特征。
2.合作學習是小組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它通過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來改變班級教學結構,其目的就在于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的動力。
3.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主要依據。它改變了傳統班級教學中僅以個人成績為標準的做法,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
4.合作學習的小組內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主體需要的滿足為其基本假設,其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1.建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賴以展開的前提。小組的組建一般以4~6人適宜,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并挑選一人做小組長,以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與互助合作。
2.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任務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內驅力,才會“想方設法”去完成老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目標并非是簡單地找到問題的答案,重要的是全組同學都明白問題的答案是什么,怎樣形成的。注重個人目標、小組目標、班級目標的共同完成。
3.通過合作討論進行小組預習。“預習”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也是學生發現問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事先預設好小組合作任務,使學生在預習時知道應該去做什么。
4.通過“合作探究”進行組內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單向型互動、雙向型互動、多向型互動等多種互動過程的有機統一。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權威”角色觀念,視自己為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要參與到學生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去,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困難的問題。
5.通過組間交流理順知識脈絡。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組內成員對所學知識已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各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交流、匯報。在代表發言時,允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有異議時也可進行辯論、反駁。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當然在此階段教師對學生的發言要進行適當的小結和評價。
6.通過反思拓展、鞏固教學成果。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就是人要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只有反思才能讓人不犯重復的錯誤,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一個合作小組同樣如此,小組可反思分工是否合理、反思探索過程是否得當,應如何改進,反思探索的其他途徑。
三、“合作學習”的影響
1.對教師的影響。(1)由“教”變“導”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觀。“合作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2)由“重結果”變為“重過程”,形成全新的評價觀。現在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是以學生掌握多少學科知識為唯一標準,而是強調關注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表現。
2.對學生的影響。(1)解決了過去學生“不會合作,不敢合作,不善合作”的問題,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顯著地提高。(2)增加了交流和表現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3)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臺,鍛煉了學生進行活動、創新的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自己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研究,我認為在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作學習并不排斥其他學習方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應該努力實現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輔導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2.合作學習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改變了過去“接受學習”的現狀,但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只有將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小組成績不能等同于個人成績。兩者應該分開評價并分開獎勵,否則容易造成“搭便車”的現象。
4.小組學習并不是不要老師,而是要求老師站得更高,變“教學”為“導學”,老師在課堂、課下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建磐.中國數學教育:傳統與現實[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山東省兗州一中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材料.
作者單位:江蘇省馬壩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