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歷史教科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每一節課后設置了活動與探究環節,它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如看電視劇,評價歷史人物,開故事會,社會小調查等。另外在教材的附錄中還推薦了歷史學習網站,這就給農村中學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如果農村中學因受條件、資源、設備的局限而放棄這些活動,那么學生對于課外歷史知識的積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會受到直接影響,所以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去開發和利用一些有效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充實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開發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
一、組織少數有條件的學生提前有針對性地上網查閱資料
有些活動課的內容學生手頭必須占有一些資料才能完成,上網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是學生采集信息的重要途徑,然而在農村有電腦的家庭屈指可數,而那些營業性的網吧又不能讓學生去,只能讓學生借助親友關系去個人家上網收集有效信息。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貞觀之治”一課,課后的“活動與探究”是“談談對女皇武則天的看法”,事先讓學生上網下載有關武則天的資料,然而把收集來的信息通過加工整理,再拿到小組里學生之間共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這一活動引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計算機網絡技術,讓現代化的信息網絡幫助我們實現“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成為我們學習的好幫手,在完成活動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
二、借助本鄉本土的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教育學生
歷史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生活教科書,課本上的英雄人物是教育學生的典型,而身邊的英雄人物更是教育學生的好材料。我縣著名的抗日英雄高志航烈士的祖墳就在我們鄉的后山腳下,每年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學校組織學生去掃墓,并請高志航烈士的親屬講述高志航的英雄事跡,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英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敬英雄、愛英雄、學英雄的熱情,教育學生在和平年代里不需要我們去拋頭顱、灑熱血,但應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三、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或訪問
尤其是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歷史,這段歷史距離現代較近,保存下來的資料相對多一些,還有一些老人他們親身經歷了那個年代,因此,在學習這段歷史時,要事先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例如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七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讓學生到鄉里、村里查找有關材料。如文字記錄、圖片、報刊等;或是訪問長輩、鄰居,請他們講述記憶中的歷史,然后將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成書面語言。對那些圖片、圖畫、實物資料還要配上文字說明,而這些文字應準確無誤地敘述歷史,應和教材的知識一致,使其更有說服力。學生通過活動完成了學習任務,還初步培養了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撰寫稿件的能力。
四、學生主動參與,達到學的有效性
“教”與“學”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方面,教的有效,必然要求學的有效與之相適應。學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學生主動參與、進步與發展的程度。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1.參與的全體性,做學習上的主動者
要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必須引導所有學生進行主動、深層、實質性的參與,在參與中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發展。參與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兩類學生的參與:(1)性格內向的學生;(2)學習成績特別差的學生。這兩類學生最容易被忽視,而成為課堂教學的“局外人”,如果長期使他們處于旁觀者的地位,則不利于他們的發展。通過全體參與,使學生在學習動機上,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2.參與的建構性,做學習方法上的會學者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參與以探索為中心的學習,幫助他們主動建構相關知識體系。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分析,主動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參與的反思性,做學習的自主者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中其自我反思意識的強弱。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心理的自我監控。
誠然農村的教學資源不僅僅只有這些,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地鉆研、探索和學習,尋找更好的途徑和方法開發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豐富歷史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農村中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共享一片藍天。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三棵榆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