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Zheng.今天我們還玩‘咬蘋果’的游戲嗎?我們帶了蘋果。”“蘋果?”“是啊,是啊,今天是萬圣節。”哦,對了,連我這個英語老師都差點忽視了。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一個萬圣節到了,面對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充滿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作為教師我從學生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跨文化意識的存在。如果能把它引入英語教學課堂,讓它與英語的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國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現代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國英語教育課程發展史上的創新和解放,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生本教育。小學生求知欲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知識能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進行跨文化教學是必要的。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教授牛津小學5A Unit 4 Halloween時,我先介紹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它已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日里,人們點燃Jack-o’-lantern(南瓜燈),孩子們戴著各種面具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或動物,叫喊著:“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戶索要糖果。介紹了節日背景,我還和學生了玩了萬圣節傳統游戲“咬蘋果”,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圍,真實地了解西方的萬圣節。
如在教Christmas Day時,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圣誕節那天,我還讓學生自制了小禮物,在歡快的圣誕歌曲中,大家互送禮物,同時,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的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在教授“present”這個單詞時,給學生有意識地滲透中西方在接受禮物時不同的習慣: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此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同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使自己的英語課堂充滿“洋味”,上課時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動作、手勢、體態語等來營造一種不同于漢語文化的氛圍。
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與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與掌握,增強他們自覺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積極性。社會在不斷進步,新的跨文化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無論怎樣,只要給英語跨文化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學生便能學得活、記得牢,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英語知識。
作者單位:溧陽市別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