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即一切按照“自然”本性辦事,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對“無為”內涵的概括。“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為,順其自然,尊重規律。“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目的是要達到“無不為”,所以可以說“無為”是自然而為,順應萬物本性而不人為地強制和干涉。
一、“無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意義
1.有利于開發利用思想政治課的隱形課程資源,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隱形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思想政治課既是一門人文與社會學科,又是一門德育課程。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學功能要更加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和思想政治道德的實踐。將“無為”思想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開發思想政治課的隱形課程資源,以彌補顯性課程資源的不足,對學生的德行、態度、個性、價值觀等人格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兩種資源相互促進,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2.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體現新課程的價值理念
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著“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情況,學生往往是被動盲目地接受知識,學習過于功利性。新課程倡導“開放、創新”,突出以人為本的課程價值理念,“無為”主張思想政治教學要符合學生的本性,“無為而教”能夠去掉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中的功利性,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
二、“無為”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無為”作為一種教育之道,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用“無為”教育藝術,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塑造人格魅力,增強業務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發展,不要一味地用繁瑣的規章制度來束縛學生的個性,要用高尚的品德來影響學生,使學生自然得到熏陶,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無形的,它會不自覺地植入學生的心靈,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就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想象,一個教師如果擁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湛的業務能力,那么他就能使學生從心靈深處折服,成為學生崇拜和模仿的對象。這是任何教科書、規章制度、道德箴言都無法比擬的一種教育力量。
2.構建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
新課程條件下,思想政治課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評價者。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這種學習方式是否能夠順利實施下去,更談不上在課堂上能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碰撞產生出智慧的火花了。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呢?筆者認為作為教師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
(1)信任
信任的實質就是教師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學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教師對學生信任,才能換取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學生之間的信任。
(2)不偏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教師公平地對待,盼望得到教師的賞識,討厭教師厚此薄彼。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泛愛”的教育理論,教師不能只愛幾個好學生,而應該“愛滿天下”。
(3)寬容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學生呢?“寬容”不是姑息、遷就、放縱,而是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強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選擇、自我進步的時間和空間。
3.順其自然,注重養成教育
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少對學生發號施令,如果一味地讓學生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厭學。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通俗地講這也是一種逆反心理:當外在理由越充分,刺激越強烈,人的內心需求欲就越強,好奇感也就越大;反之,刺激越小,人的內心需求欲、好奇心也就越小。
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盡量避免干涉,不要對學生管得過多、過死,要多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做到“潤物細無聲”,實現學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轉變。順其自然,注重養成教育,也并非無所事事,什么都不管,而是將自己的教育目的隱藏于無形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有做到“大制不割”,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功成事遂”,學生“皆謂我自然”的理想目標,即讓學生覺得這是自己的本性使然,而不是因為外界的強迫。
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根本之道的一種堅持,是對人性的尊重。我們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貫徹“無為”的理念,“為無為則無不治”。葉圣陶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不教而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大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