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對學生而言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關鍵詞:朗讀 審美 思維 想象 情感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亍⒊浞值剡\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朗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
一、誦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誦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誦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文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要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事物的形狀、顏色,從而感受自然的美。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了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從而激發(fā)起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xiàn)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去想象,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三、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教師在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辯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四、朗讀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因為想象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維的發(fā)展不能離開想象的發(fā)展。訓練想象能力在語文朗讀教學中還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選入教材的極大部分課文屬文學作品,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與想象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教師組織學生朗讀這些作品時,又必須以自己的經(jīng)驗,憑借想象來還原并充實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較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內蘊。至于學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現(xiàn)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另一方面,豐富的想象活動還能刺激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五、朗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
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每篇的教學,充分發(fā)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yōu)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shù)恼Z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jù)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yōu)美、筆調活潑文章,就必須采取鮮明的節(jié)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達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認識水平和心理特別的差異,各年級的訓練要求不大相同,其側重點也不同。但從訓練手段上來說,不管哪個年級,都應當突出讀的訓練。其中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不可少,有效的誦讀指導,使學生從中受感染,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湯集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