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蘇省高中數學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們經歷了一個由新奇到困惑,再到逐步適應的過程。其間,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困惑和教訓。新課程要求教師實現從單一的課程“執行者”向課程的實施者、建設者、研究者、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等多重角色的轉變。幾年來,我們緊密圍繞新課程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不論從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未來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創新教育既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斷的改革,我們提倡的創新教育,不僅是教育的設備、手段、工具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時代數學賦予我們高中數學教師的光榮使命。
創新過程并非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個性在創新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個性特點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成就的不同,而創新個性的發揮既有主觀因素,又與內在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主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多與學生溝通,營造和諧、寬松、樂學、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學習氛圍,優化他們的創新心理。
實踐證明,不能提出問題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就不會有創造性行為。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就得重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允許他們在一定范圍或程度上“犯錯誤”,通過其自身的努力改正錯誤。教師要學會正確地分析對待學生的“奇談怪論和異常舉止”才能支持他們的創新行為,為其今后的創新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及習慣
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對某些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其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獲取、發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很多數學老師包括正在大學就讀的學生,往往覺得數學在生活中根本沒有什么用,只有理科專業的才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更何況還在讀中學的學生呢?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首先要有應用數學的意識及習慣,然后才能指導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為此,我們在集體備課時就如何提出課堂問題,提出什么問題,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為了使問題提得更有價值,我們經常在網上搜索,與兄弟學校交流,到重點中學參觀學習。在《函數的應用》教學中,我們布置了課外作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存期一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期二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款的利息稅是多少?等,我們把三角函數、平面向量等知識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增強與物理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三、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們一直把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方法的指導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總稱。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方法形成的規律性的理性認識,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策略;數學方法則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工具。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新課程教材中蘊含了多種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教學時,我們充分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設計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我們根據《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知識點,分別設置了若干個基礎題和綜合題,并把這些綜合題滲透到數學思想中。
在實踐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多種資源,精心策劃,積極應對,及時發現問題,適時調整策略,才能順利實施。同時,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尤其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貼近所教班級學生的思想實際、知識實際,新課改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見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精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