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童話和小學生的成長關系談起,結合童話這種特殊文學體裁的各種特點,從適應小學生性格天性的角度,分析總結了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作用。
關鍵詞:童話 小學語文教學 作用
童話是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童話主要的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的典型特點是天真活潑,富有幻想,很少功利心,樂于追求快樂。童話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小學生質疑、思考能力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奇,童話利用夸張、變形、擬人等手法塑造超現實的藝術形象,滿足小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好奇心,激發小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了解欲望。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小學生將童話內容與生活和現實進行比較,找出相似與相通之處,這對小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有提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夸張、變形的形象傳達,讓小學生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得出童話的形象是什么、像什么等思考。通過觀察比較,提出質疑,形成求異思維,從而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現實的結論,有思考的需求,這也是對小學生創造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目的之一。
二、培養小學生想象、思維能力
童話的幻想可以發展小學生的想象力。童話是通過幻想反映生活,是主觀幻想和現實生活交流的文學樣式。童話的幻想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虛構,童話反映的生活真實是通過幻想間接地反映出來。童話中的人物、事件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大膽夸張與浪漫概括。童話的幻想是奇異、自由的,也是圍繞一定目的進行的,是比小學生的思維更廣闊、更大膽、更高度的發散性思維。童話可以激發小學生想象能力,喚起小學生各種感觀的多重印象,運用聯想再造作品中的形象,用場景引起形象感,理解、體會童話的藝術美,拓展小學生的思維廣度,內化小學生的想象深度。
三、提高小學生表達、陳述能力
童話情節有完整和反復的特點,教學中通過朗讀與復述,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由于童話故事情節完整,生動曲折,語言簡練明白,富于故事性,也適于講述。教師通過講述和有目的地讓學生朗讀、復述,激發學生對童話的興趣。而小學生也喜歡講述童話,通過復述,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童話中詞句,領會語言的色彩,展現作品藝術形象,由此提高小學生對童話的理解,鞏固學習效果。因此,小學生復述童話可以提高小學生“說話與思維”的能力。
四、培養小學生形式表演能力
有很強故事性是童話作品的重要特性之一,童話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扮演其中的各種各樣的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快速適應教學,快速記憶知識。實踐證明,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理解童話形象。教學中,還可以將童話內容,改編成課本劇在課堂上表演,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和表演能力,使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是課堂內容的補充。
五、培養小學生分析、綜合和適應生活的能力
童話教學中能夠很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并進一步擴展學生的擴散思維,小學生通過對童話中各種形象的再創造,鍛煉想象能力,使小學生在思考、質疑、學習、朗讀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進行發散性的思維想象,最終引導小學生去判斷事物和思考決策。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集中思維的素質培養,即思考、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最終形成生活能力,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
總之,正如德國著名童話作家威廉·豪夫說過的一樣:“童話是美麗可愛的仙女,是想象王國的大公主。”好的童話表現了人們對于美好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真切向往和熱烈追求,是人們內在善良愿望的直觀的反映。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童話,對于小學生的成長,童話更能讓小學生增加知識,快樂健康,順利成長,讓學生從快樂學習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參考文獻:
[1]趙淑文.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黃全愈.小學生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3]黃全愈.玩的教育在美國[M].沈陽出版社,2001年.
[4]李幼穗.小學生社會性發展及其培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
[6]吳其南.童話的詩學[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正紅鎮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