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評課的效率直接制約著復習效率。要想上好講評課: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練情”;其次,要評點分析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再次,要總結拓展深化學生的認識。
關鍵詞:講評課 練情 評講分析 總結拓展
講評課是復習時的常見課型,講評課的好壞直接制約著課堂的復習效率,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怎樣上好講評課,使講評課的效率最大化,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之一。引發我對講評課教學思考的是上學期期末考試的失敗。為了迎接期末,每位老師都做了大量的復習工作,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學生做了很多練習,老師也對練習進行了全面的講評,最后期末考試還是“一塌糊涂”。再看看試卷很多題型是學生練過了,老師講評了,可學生依然錯誤百出,看到此,不免很生氣,恨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及時復習,但掩卷沉思,我感覺不能把這一切過錯都歸在學生身上,學生練習雖然做了很多,但老師講評不到位,流于形式:滿堂灌,題題講,無重點,無突破,在這種低效的勞動中進行著語文復習,學生怎么能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講評課,提高學生的成績,我想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練情”
講評課,首先要搞清楚講評什么,也就是要抓住講評的重點。只有找準問題、抓住關鍵,講評才有針對性,這就需要老師精心批改試卷,并對批改的試卷進行分類、歸納、統計,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期末考試前的復習,我只是布置學生練習,沒有及時批改,不了解學生訓練的實情,更不了解學生訓練中暴露的問題,如此組織講評,缺乏針對性,題目從頭到尾一一講來,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講評效率可想而知了。
只有實戰演練的訓練,精細認真的批改,才能為講評提供準確素材和依據,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采用限時完成指定練習,多渠道批改練習,及時統計各練習題得分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們年級每人都發了一本作業批改記錄,批改記錄的項目很多、很細,在批改練習時隨時記錄下學生訓練中的典型錯誤,這樣上課時就能對癥下藥了。
二、評點、分析、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所謂評點,就是評學生訓練中暴露的問題、錯誤,評學生解題的思路、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題目要求是什么,從哪些方面回答。在講到了《北國秋葉》這篇閱讀理解時,其中有一題問:“文中的我為什么喜歡北國的秋葉?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回答。”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回答都是一點或兩點,不全面,甚至有的學生寫了不該回答的要點。講評時,首先要求學生看題目要求“結合文章內容概括”,強調學生審題;再聯系課文發現作者直接抒發這一感情是在文末,作者既抒發了感情,又收束了全文。因此答題要著眼全文,了解作者每段對北國秋葉的描寫,然后再歸納整合,分點回答。
三、總結、拓展、深化學生的認識
最近我講評了一道詩歌鑒賞題。那是林景熙的《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題目是:“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學生在答題時,往往回答不全面,答不到“重點”上,失分率比較高,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講評時,先要求學生將該字放到原詩中,展開聯想描繪畫面,描繪之前適當點撥學生,(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周圍環境如何?詩人在干什么?)經過點撥,學生再融入想象,描繪出一幅鮮明的畫面,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這幅畫面,感悟作者的感情。學生輕易地就回答出“孤獨”“無聊”的心境。而這兩個動作就能形象傳神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情,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詩歌鑒賞中“練”字題型的答題規律,學生討論后,思路基本清晰,最后老師歸納一下答題要領:(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詩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緊接著就出示了白居易的《黃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提問學生“這首詩你認為哪個字用得傳神,為什么?”很多學生都看出“看”字用得好,原因分析得很全面、到位。我想再遇到類似的題型,學生不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學生實時訓練,教師認真批閱是確定講評內容的依據,學生答案正確,答題規范教師就不必講評或稍作提示,學生訓練中暴露出的重點問題,就應該詳細點評甚至反復點評,評點分析是講評課的方式方法,評講課落腳點在于評點,而非講解;拓展總結是對講評內容的提升,是理性的飛躍,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白素云.《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課研究》.語文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