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仔細審視一下,就會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竟是老師們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設計很不到位。有相當一部分老師自己不會獨立設計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隨課堂變化及時調整與動態生成的,更是少之又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大致地羅列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確定的目標過于寬泛模糊
也就是目標定位不當,丟失了語文的學科特性和基本任務。具體表現為:
1.課外資源的泛濫。為了達到情感、價值觀目標,教師大量引進課外資源來引導學生體悟人文意蘊,而把文本僅擱置在“藥引”的地位。
2.目標定位模糊、教學隨意。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過程的生成性,卻忽視了教師的引導性和目標的預設性。
3.目標不實,脫離實際。教師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學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發展。有的目標不準,過度綜合教學內容,過于強調學科整合,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個性。
二、確定的目標不能體現階段性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先生在全國第六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2008年7月)總結中指出:“當前閱讀教學的一大問題,是階段性目標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內容上用力。教學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閱讀教學低年級向中年級靠,中年級向高年級靠的傾向明顯。低年級忽視朗讀教學和詞句教學;中年級忽視段的教學;高年級只注重分析內容,忽視學習語言、領悟寫法。各年段重得意、輕得言。整個小學階段,有忽視寫字教學、詞匯教學的傾向?!?/p>
三、三維目標被嚴重分割
有的是過于淡化知識、技能。凡知識不敢講授,凡技能不敢訓練,該講的不講,該練的不練。試想,一節課下來,如果作為最應明確的知識、技能,作為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重要的條件的知識、技能目標缺失了或模糊了,即字、詞、句、篇的知識不明晰,聽、說、讀、寫的能力未提高,學生還能收獲些什么呢?有的是過于強化知識、技能。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灌,滿堂都是脫離情境、缺乏情趣的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走向了另一個可怕的極端。
四、目標設計有形無實
查閱每位教師每課時的教案,我們都會發現“教學目標”都無漏寫而且放在首位,從表面上看,教師的“目標意識很強”,課課都有目標,而且目標的設立基本符合總體要求。但隨班聽課時,發現教學與教案或大相徑庭,或有點聯系,教學過程很少體現目標,造成課時教學目標“形有實無”。
五、課時目標表述失當
當前,不少教師所制訂的課時教學目標,比較普遍的問題主要是:表述形式雜亂,盲目套用,隨意性大,缺少規范;表述內容寬泛,語文本體特性不足,抽象概括有余,缺少準確性。
下面謹以上述羅列的三種形式目標為例作一簡單分析。
1.表述形式的失范。目前,老師們雖然已普遍知道《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三維目標”,課堂教學要體現三維目標,至于三維目標與具體課時教學目標的關系,課時教學目標中究竟什么是中心目標,怎樣把握,心中沒底。
2.表述內容的失當。課時教學目標的表述內容,存在的問題則更為普遍。如《霧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內容就涵蓋了多個課時,不是一個課時所能完成的目標,即以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取代了課時教學目標。
3.表述內容含糊、不具體。這也都集中反映出老師們在上課時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十分模糊的,教學目標都模糊不清,又何談目標的達成和效率的提高呢?
當然,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教學目標方面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上述羅列的三種情況僅只是筆者依據觀察調查作的一個簡單歸類,雖不能涵蓋問題的全部,但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在目標方面存在的問題。由此,筆者特撰此文,以期能引起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對教學目標的關注,切實重視定準小學語文課時教學目標,并充分發揮目標對教學的導向、調控和評價作用,從而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
(江蘇省十一五立項課題——新課程實施中小學語文目標導學的實踐研究系列論文)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湟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