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情感態度。但目前農村的原生態課堂還是以客觀超然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從事著“沒有溫度的教學”,我們的教師還是冷眼旁觀學生的內心需求,模式化地重復著“書本里的故事”。它們顯然與當今的新課改不協調。本文以《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為例,從生活化、社會化、實踐性等方面出發,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情感態度,以優化課堂教學,構建和諧的生命課堂。
關鍵詞:學生需求 問題情境 生活化 社會化 實踐性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觸及了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使教育始終處于積極的接受狀態,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師精心地引導,通過收集外界新穎的、獨特的信息來滿足學生探究的心理需要來激發出來。所以,它需要我們教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為學生著想。
現代心理學也認為: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教師還得設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催生他們產生體驗以及成功的快感,使他們以最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雖然我們現有的教材也配有相應的情境,但由于它的普遍性,滿足不了各地學生的需要。那么,如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呢?教學經驗證明:課堂教學應以教材為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它需要教師在帶領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內涵,明確編者的意圖,超越教材,根據學生的生活情況,從學生不同的內心需求出發,創設相應的生活化、社會化、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情境,以它的新穎和獨特吸引學生的眼球。情境只有貼近了學生,滿足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教師緊緊牽引,才能充分挖掘出學生內在的潛能,才能把學生成功的體驗轉化為學生繼續努力參與學習和活動的動力,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心理需求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一般仍按傳統模式進行,先復習知識要點,然后引出當天所講的內容,按部就班,缺乏情境的創設和氛圍的營造。其實,課堂伊始,學生的情緒和思維一般處于蟄伏狀態,如果教師沒有充分創設情境,對學生進一步的思維發展和內心需求熟視無睹的話,那么學生內心對知識的獲取往往沒有強烈的驅動力,這樣于無形之中就壓抑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因此,課堂伊始,我往往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如:學習《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一課時,我采用了這樣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一課。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都很想躍躍欲試,在商海里搏擊一番,施展我們的才華,實現我們的抱負。今天機會終于來了。大家快來試一試吧!
十月份學校第十四屆體藝節馬上要開幕了。在運動會期間,學校領導允許初一年級的四個班在校內擺攤設點,所得贏利個人與班級按比例分成,請大家盡可能賺取同學們口袋里的錢,讓本班在此次商戰中勝出。
問:要擺攤設點,首先得從進一批貨開始,那么我班應進哪些貨呢?
問題一呈現,學生氣氛異常熱烈,有的要進礦泉水、面包;有的要進雪糕、泡泡糖、方便面、梅、營養快線;有的要進巧克力;有的要進小紅旗、遮陽帽等拉拉隊所需的工具;還有的認為要進紙筆等作為宣傳報道的用具等。
接著教師繼續補充:
大家都想得挺周到,能從多元的角度出發。那同學們說一說,你們為什么不進其他的貨物呢,如:游戲機、書籍、隨身聽等等?
生齊答:運動場上不需要呀。(場面異常熱烈,學生其樂融融,仿佛已置身于運動賽場上,正扮演著各自的不同角色。)
師總結:的確如此,創業要想成功在考慮市場需求外,還應考慮其他三個要素,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概括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在學生身心愉悅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復習了上節課的知識要點,同時也為本課的導入起到了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
在這一問題中,它既要求學生利用前一節所學的知識,這達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同時,也促使學生明白要使此次商戰成功,應該懂得激烈競爭的存在,明確把握機會的重要性。這樣的情境創設,能有效激起學生求知的心理需求,學生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得以充分發揮。
二、創設社會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發現的心理需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這種發現需求特別強烈。馬克思曾說過:“人,是社會的人,人離不開社會。”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創設社會化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發現、研究、探索的內心需求的話,那將會把學生一步步領入到知識的殿堂,使學生在無形中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經濟知識,激發了學生關注身邊事物的熱情,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
同樣是在《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一課,在講解把握機會之要領時,我根據當前社會市場經濟條件,創設了如下情境:
爺爺一家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山村,由于修建水庫被移民到城郊。房屋是新建的,靠著嘈雜的高速公路,爺爺一直高興不起來。直到有一天,一位素不相識的客商以每年2000元的價格租下了爺爺家的墻壁后,年近70的爺爺就開始為創業忙碌起來了。
問:今后,年近70的爺爺會怎樣把握創業的機會呢?
你們的身邊有這樣的商機嗎?請說一說。
面對這一問題,學生們絞盡腦汁,年近70的爺爺能從中挖掘到怎樣的商機,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終于明白“墻壁”之物大可利用,“因物制宜”值得每一位同學的深思。除此之外,還有“事”“時”“地”的因素。
師接著追問:同學們,到我們的身邊來找一找有這樣的商機嗎?
生1:我家住古鎮,家中陳列著很多古器具,我想可以利用它們來辦展覽會。
生2:我家在大山,可以種植綠色蔬菜,養殖土蜂。
生3:我家在鎮中街道,可以出租店鋪。
生4:我老家有很多杉木,但目前價格不高,我想可以利用它們進行深加工。
……一個充滿時代生活氣息的精彩情境,把學生帶入到了現實的社會情境之中,把學生一步步領入到知識的殿堂,使學生在無形中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經濟知識,激發了學生關注身邊社會事物的熱情,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主動去發現、去觀察、去思考。
三、創設實踐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我價值提升的心理需求
馬克思曾說過:“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的人,在社會活動中培養學生獨立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也提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設實踐性的問題情境,真正觸發學生體驗成功的情感和對知識熱烈探究的欲望,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有效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
為了讓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教師又創設了如下的實踐情境。
師:同學們感受了創業之道。下面我們結合上節課的知識,小試牛刀吧。
如果你是一家梳子公司的主管,現在你的梳子市場已經很大,但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你決定到一家寺廟去推銷梳子,問:你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使你的梳子推銷出最多?
生1:寺廟里都是和尚,怎么推銷梳子啊?老師你這個問題也實在太難為我們了。(有一學生忍不住嘀咕起來)
生2:找寺廟的住持去,每個和尚強行買一把梳子。
生:和尚是定量的,再多也推銷不出去多少。(有生當堂表示不滿意)
……學生們從和尚、寺廟的住持、香客等多元角度出發,一個個地去尋找商機。
一個智慧型的問題情境觸發了學生躍躍欲試的思維神經,同學們都像商場上的老手們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對象出發,挖掘市場的潛力,討論可謂激烈,意味深長,余音繞梁。與此同時,學生們內心的實踐需求在討論中不斷得到滿足,自我價值也不斷得到提升,生命似乎變得更有激情。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們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往往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課堂演繹和召喚。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化情境,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作為教師要從學生靈動的生命高度出發,運用教學機智去構建和諧的生命課堂。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清湖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