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丁·路德是16世紀德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與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德國和歐美許多國家的教育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首先分析路德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因信稱義”和“人人皆僧侶”的科學性,進而闡述其教育思想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主張國家主管教育并實行普及教育,設想全面的教育體制、豐富的教學內容,由優秀的教師培養社會所需的各類人才等。
關鍵詞:馬丁·路德 教育思想 啟迪
馬丁·路德是16世紀德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與教育家,在西方歷史上,路德的主要貢獻在于他發動了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并創立了新教路德宗。但是,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對近代德國乃至整個歐美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西方教育史家奉為“最偉大的教育改革家”“世界性的偉大教育家”。
1517年11月,為反對羅馬教皇在德國推銷贖罪券,路德發表《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開始了宗教改革的事業。同年8~10月間,路德先后發表了史稱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基督教的自由》,來猛烈抨擊羅馬教皇和教廷的統治,同時初步提出了關于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改革的見解。
一、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管理權。德意志在馬丁·路德生活的時期,其內部政治統治是四分五裂,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條件使國內缺少應有的民族凝聚力;其外部國際環境則是許多鄰邦國家對其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背景之下,1526年,路德上書薩克森選侯,提出選侯應負起教育青少年的責任,政府應該像“修筑橋梁、道路”那樣負擔起學生的費用。發表于1530年的《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一文中,路德提出國家應實行強迫義務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世俗政權有責任迫使老百姓送其子女入學,這是有益的。我們的統治者理應完成教俗任務和天職,這樣才能始終有講道師、律師、牧師、書記員、醫生等類似的人物”。①所以,路德主張的學校教育不僅是為了教會的利益,更多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路德還主張對拒不承擔這種義務的父母,政府應予以必要的懲罰,而且這種教育“不是奪走父母親的孩子,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必須受教育”。②
2.教育體制與教育內容。西方一些教育家曾指出在宗教改革時的德意志“不僅急需一種適合市民的和政治的首領與牧師的教育,而且急需一種適于一般民眾的教育”。③當時路德所設想的新教育就是國家學校教育制度,這種教育體制包括家庭教育、小學教育、拉丁學校和大學四個教育階段。
(1)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路德認為家庭是建立教會和國家的基礎,家庭教育亦是學校教育的必要前提,路德所主張的該階段的教育內容主要是資產階級新教教育和道德教育。路德主張當兒童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就應將其送入國家開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在他看來“絕大多數父母沒有教育兒童的資格,他們不懂應當怎樣管教子女,因為他們只知道為兒童提供身體方面的需要,卻不知道要使兒童受到徹底的教育和訓練,還必須有一個不受干擾的課堂”④。
(2)拉丁學校和大學。路德出于培養不同職業人員的需要,更關注拉丁學校和大學的教育,他主張從初等學校的學生中,選拔出有培養前途、有才華的優秀學生,讓他們在拉丁學校繼續深造。他痛斥當時的“受過大學和修道院教育的人,除了成為蠢人和笨蛋之外”⑤,其他則一無所知,所以他寧愿青年無知和愚昧,“也不愿讓這樣的大學和修道院成為他們唯一受教育的場所”。⑥
3.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和路德的雙軌教育體制相一致的是他的教育目的的二重性。在《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一文中,他認為人類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于使靈魂得到拯救,這也是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路德認為教育是通往天堂的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徑。但他通過教育使靈魂得救的教育觀已不同于中世紀正統的宗教觀,因為它的“引信稱義”理論撤除了上帝和信徒之間的種種中介,信仰的產生和靈魂的拯救是建立在信徒獨立閱讀圣經的基礎之上,這樣借助宗教的旗號就將諸多的基督教徒從當時的蒙昧教育中解放出來。在說到教育的宗教目的的同時,路德也強調教育的世俗化目的,根據政教分離、君權獨立的政治觀點,他主張教育應當為世俗政權服務,必須為造就市民服務,“公民職務比教士職務更需要智慧,更需要聰明的兒童”。⑦他同時指出古羅馬的兒童通過受教育可成為“聰明、智慧、技藝精湛、經驗豐富的卓越人才”,而“德國所有主教、神父和僧侶合起來,還抵不上一個羅馬士兵”。⑧
二、評價與啟示
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以直接和深入的方式直搗“黑暗中世紀的巢穴”——教會神權。拋開路德教育思想中的宗教色彩,就會發現他不愧為“最偉大的教育改革家”,他的諸多教育思想對今天的中國教育亦有許多啟迪。
1.中世紀德國的文化教育與基督教混為一談,各門學科都是神學的附庸,教育被教會控制。為了保持基督教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其教會組織還竭力推行蒙昧主義,因而,當時受教育的權利僅局限于上層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僧侶階層的圈子中。路德則依照“人人皆僧侶”的原則,首先從人人可直接閱讀理解《圣經》開始,再到學習《圣經》之外的語言、歷史、天文等其他知識,無疑,他以宗教為發端擴展了教育的內容。
2.路德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德國和后來的歐美教育產生深深影響,是因為其教育思想的提出是針對當時德國教育的現狀和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正由于其針對性,它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宗教神學家,路德并不排斥人文主義的教育內容,他雖猛烈抨擊當時不合理的教育機構,但他也同樣反對一些人所提出的拆毀大學的激進主張。從他的這些思想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冷靜的、理性的教育家風范。
3.就路德對教育體制的構想來說,剔除其內容的一些缺憾,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教育這棵大樹,其并非只有大學一條枝干,而是應根據個人能力及社會需求,發展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所以,任何時候教育只要不離開關乎“人”的發展土壤,任何教育方式都會造就不同的人才,中國的職業教育要長足的發展,首先要得到國人真正的認可,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應是有所幫助的。
注 釋:
①馬丁·路德著作集[M].第2卷.1915年費城版.314頁.
②德意志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238頁.
③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M].三千年教育賢哲.第248頁.
④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M].三千年教育賢哲.第249頁.
⑤[英]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頁.
⑥⑦吳元訓.給市長和市政官員的書[M].中世紀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⑧吳元訓.我們有責任送兒童入學[M].中世紀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參考文獻:
[1]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吳元訓.中世紀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李露.略論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作者簡介:栗玲(1979- ),女,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