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素質教育的理念為指導,從英語教學的改革思路,教材編寫的原則,英語教師自身素質及英語教學的考核與評估四個方面來談論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希望為提高和全面實施英語素質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 英語教學 提高 參考
一、英語教學的改革思路
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是英語教學改革的最大動力,培養直接用英語思維與高效的言語交際活動能力已成為英語教育人才培養的明確目標。而我國英語教學現狀不能不令人嘆息,“費時低效”“少慢差費”,基本上沿用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實際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個性得不到發展。
目前出現的交際教學法被推崇和應用。教師將語言知識結構同語言功能和運用有機的結合,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大量的交際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言語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際交際中發展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開展創造性教育。把語言同思維聯系在一起才是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
二、教材編寫的原則
1.發展性和擴展性原則
英語教材的內容和活動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長遠發展。學生通過學習和使用教材能獲得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并為其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因此教材應盡可能采用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要有利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并有利于他們在語言運用中發現語言規律。
2.科學性原則
英語教材的編寫要依據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體現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意識等內容和目標要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持。教材應盡可能選擇真實、地道、典型的語言材料,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地道純正的英語。
3.趣味性原則
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還要盡可能提供富有趣味性、生活性、時代性的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設置盡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會聽外國人的講話,會讀原文,會地道的作文,會流利準確地用英語表達思想。
三、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素質是教育之本,任何一門課程的授課效應和教育教學質量在其現實意義上都是由教師素質決定的,不提高教師素質,素質教育只能徒托空言。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其本身的素質包括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品德層面都應具有較高的水平。提高英語教師素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首先,加強語言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和進行教學研究工作。其次,為了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可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利于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然后,定期組織教學觀摩課,開展教學優質課活動。教師互相聽課、評課、交流經驗,達到互幫互學,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同時也把競爭機制帶到教學科研中。最后,21世紀的英語教學必須是科學的現代化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能熟練掌握Office辦公軟件、PPT課件、幻燈片制作等,能非常熟練的處理文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視聽效果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和真實的語言環境。
四、英語教學的考核與評估
要想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建立和完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因為建立一個科學性、公平性、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
為了全面評估學生英語的綜合素質,使教學目標與評價體系相一致,應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終結性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試,可分為口語測試、聽力測試、書面測試等不同維度來測試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考核的結果包括等級和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說明,運用學生的知識、能力、運用、技能等方面來展示評價結果。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提高外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質量是教育改革深化的趨向,是改變我國目前英語教育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馬俊明.基礎英語教育論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3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蘇勇.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