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語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這也就意味著教師要改變乃至拋棄許多曾經習以為常或者引以為自豪的教學方式方法,去重新構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策略,從而使我們的課堂煥發新的活力。
一、新課程怎樣備課
英語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以往被動接受的方式逐漸變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角。而教師就好比編劇和導演,要想上演一場完美的舞臺劇,一部好的劇本就尤其重要。備課,是教師編寫劇本的過程,一篇好的教學設計就似一部精彩的劇本。
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1)走進教材,研讀教本,吃透教材。同時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需要來確定教學目標,努力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一個三維目標,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可以關注其情感的變化和發展。(2)教師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即對學生固有知識的多少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考慮已學知識和即將學習、今后要學的內容有什么聯系,把整個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來安排。使每一課時、每一單元的目標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使每一個正在上的課程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3)教師要學會研究不教什么,突出教什么。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合理地舍棄一些不重要的內容反而能夠更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4)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仔細研討教材,挖掘教材資源并且運用周圍的環境將教材內容放入具體的情境中,或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靜態的知識動起來。這樣容易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5)教師備課是應選準話題,因為一個好的話題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引起學生的共同興趣,從而引發共同思考和共同探求。這樣教師就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往下探究并逐漸深入教材之中。總而言之,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考慮并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想方設法”運用到一切可用的條件,把他們巧妙地嵌入課程的藍圖中。
二、新課程怎樣上課
新課程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班級集體授課的形式在課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的教育活動。我們的主角——學生應該怎樣在教師的指導下演一臺精彩的舞臺劇呢?
1.Daily Talk
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與記憶多靠機械地模仿或者反復地誦讀,漸漸地形成一種“啞巴”英語。而英語仿佛僅僅是一門考入更高學府所必需的科目。所以筆者提倡教師無論每節課安排得多緊湊都要抽出幾分鐘時間來和學生做Dailytalk。師生可以在這一小段時間內用英語談論一下譬如天氣、見聞、趣事等話題,同時加入最近所學的單詞、詞組和句型。這樣,學生不僅鍛煉了聽、說能力也鞏固了學過的英語知識。
2.Preparation
做完了Daily Talk就步入了新知識學習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把學生導入新課的教學中去。教師可以參考一下以下幾種方法:(1)情境導入。教師可以虛擬某種情景讓學生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使他們可以跟著教師的思路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2)歌曲導入。讓學生聽一些經典的英文歌曲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3)懸念導入。教師可以通過簡短的對話給學生設下懸念,讓他們帶著破疑的心理在課堂學習中尋根溯源,解除疑惑。
3.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改善課堂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小組與小組競爭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并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相互幫助,相互補充,相互激勵來完成學習任務遠比在被動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多得多。
4.Time and Free
上課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安排課程的進度與時間。自由是課堂教學民主的最佳境界。只有給學生時間和自由,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情趣和生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的時間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從而改變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學生都處在“聽”的狀態。其次,教師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時間。一方面可以做到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有機會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結論。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作為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理應充滿勃勃生機。新英語課程標準下的備課與上課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英語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方國才主編.《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
[2]侯渝生主編.《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英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城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