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樂課,怎么會這樣
常常見到這樣的一些場景:數學課上學生思維活躍,動手動腦,到了音樂課上卻懶得思考,只等著早些下課;美術課上折、剪、畫得不亦樂乎,在音樂課上唱首歌的聲音比蚊子還小。我們不禁要問:音樂課,怎么會這樣呢?
究其原因,我感覺是:學生認為音樂看不見又摸不著,聲音在頭腦里無法停留,稍縱即逝,捉摸不定,于是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學生在音樂課上總是處于被動狀態,老師教唱歌,就跟著琴聲唱一句,不用思考也能跟著演唱;老師在上面全身心投入,下面是一片靜悄悄。
二、音樂課,往哪里去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教師應努力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原理,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現在和過去的知識建構新的思想和概念,強調憑借學生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發現未知領域。同樣,在音樂教學中朝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發展是不錯的選擇。
探究式學習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探究式指對一個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資料搜集整理、思考、實驗、論證等研究過程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必須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了相當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廣義的探究目的不是要得出一個精確的結論,而是培養學生一種探究的精神。
在音樂教學中采用的是廣義上的探究式學習。主要體現在讓學生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表現和創作,重點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加入探究和創新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遭遇尋釁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
為了打破目前音樂課的“尷尬”,讓學生“學得最好”,我們可以去嘗試、去發展探究學習,讓探究學習成為學生音樂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學習要領和學習經歷。這樣的音樂學習中,學生會不斷地收獲。
1.在探究中能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边@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每位教師都有責任使每個學生成為學習上的幸運兒——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自主學習、探索的時空,都能從中獲得愉悅與成功的情感體驗。將每位學生都置身于必要的問題情境,在應對問題、思考對策、探尋解決方略的歷練中閃爍智慧,砥礪意志,滋生探究的欲望,養成探究的能力,使每位學生都能因為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而變得更為靈動、智慧。
例如在學習挪威名歌《我和小提琴》這首歌曲時,出現了“弱起”這個難點,以往作為教者我總是左分析右提醒,就怕學生不理解沒掌握好。這一次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練習了一會兒,我問學生“你唱到什么地方有困難?”一個學生說:“開頭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唱起。”這正是本首歌曲的教學難點:弱起的唱法。正當我準備給學生演示的時候,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唱,我有預感?!鳖D時,其他同學也紛紛贊同,表示自己也有這種預感。說千遍道萬遍,要的就是學生要有這種感覺,學生的嘗試和探究竟然讓他們體悟到了這種感覺,真了不起啊。我馬上肯定了他們,并且請有這種感覺的同學一起演唱,他們果然演唱得非常到位,節奏準確,似乎弱起的唱法不用吹灰之力就迎刃而解了。當我贊嘆不已時,我看到學生臉上露出自豪和滿意的笑容,我深信學生對音樂學習中得到的愉悅體驗是無法形容的。
2.在探究中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創設一定的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而且對于學生后續的發展及整個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豎笛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是常見的一種器樂教學。在學習了基本的C大調音階后,如何讓學生轉成G大調演奏,我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創設了一個兒童化的教學情境,告訴學生讓每個音符都爬高五級樓梯,自己試著吹奏,并感知有什么不同。學生在練習《同一首歌》的樂譜時就發現了C大調中的7(xi)爬高五級后吹成的4(fa)音時,感覺聲音低了,必須把4(fa)這個聲音升高后才滿意。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習得這一技能以后,每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可以到豎笛上嘗試吹一吹,自我感覺特別好,對音樂的興趣也就濃郁了,也就增強自信了。
三、音樂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在體驗中引導探究學習
把對音樂的感受體驗作為探究的過程。眾所周知,音樂感受的方式就是體驗。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
對于一首歌曲進行不同的體驗。例如在學唱泰國民歌《故鄉戀情》時,利用不同的速度范唱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情緒的變化,比如當速度稍快時,學生體會到整個旋律是輕快活潑的,當速度變成稍慢時,那種思鄉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對器樂作品的體驗允許學生不同的表達。在欣賞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首樂曲表現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可以使我們想到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學生在聽賞完全曲后,有的說:我看到了一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春天的夜晚,伴隨著遠處悠揚的江樓鐘鼓,月亮在東山緩緩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水天一色的和諧,歸舟遠去的幽靜和滿載魚蝦的快樂;有的說:我想到了在湖邊靜靜地散步,也有的還聯想到了月光明媚的夜晚。雖然每個人探究后的表達不同,但是音樂的意境基本相同。
當然,無論歌曲還是器樂作品,上述方法是能夠通融互換的。
2.在實踐中引導探究學習
探究音樂不能脫離學生活動,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探究。演奏、演唱、創作都是音樂探究的途徑。
例如在教學《我的小鼓響冬冬》這一課時,對鼓的認識我讓學生自己探究,不僅對鼓的形狀、結構,而且對它的聲響,能夠發出多少種不同的聲音都進行了研究。
在教學中我先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一組發給一面鼓,讓他們自己把弄,他們就知道了鼓可以發出許多種不同的音響,還能用許多種方法使鼓發出不同的聲音。同學們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總結了五種以上的方法:用手指彈鼓面、鼓幫,用拳頭敲,用鼓棒敲鼓面、鼓幫,用手掌磨,用鼓棒刮奏等。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許多的音樂知識,還充滿了學習興趣。
3.在搜集整理資料中引導探究學習
搜集和整理資料是探究式學習必要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針對某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主動查閱文獻資料,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通過閱讀、上網、采訪等方式搜集整理,經過思考探究得出結論。
例如對京劇藝術的學習就可以采用探究的方式。在課前,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針對京劇的某一專題,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大量有關資料,并進行篩選、歸納,然后制作出內容豐富的網頁在課堂上交流。同時教師播放幾個京劇唱段,要求學生們根據課堂上所掌握的京劇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現場學唱一段京劇,達到學以致用,加深印象的目的。雖然京劇的知識是固有的,但是學生對這個知識的獲得過程是通過探究得來的,因此就更加深刻。
四、音樂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p>
在音樂課上引導學生探究,我們雖然并不能都讓學生探究出一個新的成果,但是我們至少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創新、交流,養成探究的習慣,從而為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尤其可喜的是,因為自主,因為探究,因為愉悅,學生不再在音樂課上拘謹、自卑,他們能盡情地去享受音樂課,能盡情地去享受音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青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