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的人物線描寫生技法課,以往的教學方式多是偏重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訓練,具體的教學過程是:首先欣賞三種類型(寫實性、表現性、抽象性)的線描作品,結合大師的線描作品加以講解分析;然后欣賞現代學生優秀的線描作品,引導學生說出對作品的感受,教師隨之總結線描寫生的要點;最后,教師示范線描寫生并分析作畫步驟和要點。這種方式是繪畫技法課的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在欣賞大師線描作品時,學生仍沿用以往的鑒賞方式去對待這些線描作品,而不會從這些作品中提取有利于自己線描繪畫的方法,所以這個環節無益于實現本節課的最終教學目標——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線去表現具有生活氣息的人物。
2.把欣賞大師的作品放在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且占整堂課比重較大,容易使學生的認識受到局限,誤認為線描作品就應該如大師的作品一樣,從而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學生在欣賞完大師和學生的優秀作品后會產生畏懼感,不敢大膽地去進行線描寫生創作。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因此缺乏教學互動。
5.作為一堂技法課,整堂課對于技法的講解太少,最后導致學生仍不能完成一幅符合線描要點的作品。
以往的這種教學方式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弊端,是因為它完全以教師為主體,沒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我對這堂課的內容進行了增添和調整,具體過程為:
環節一: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在人獲得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觀察所得的,可以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創造地觀察。所以我讓學生對各自的同桌進行頭像寫生,抽出四位同學在黑板上繪畫,并分別描述同桌的長相特征,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動手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且在沒有任何思維束縛下畫熟悉的同學,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自然地引出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線描寫生的要點(由學生觀察后歸納)和技法。
環節二:讓學生評述黑板上四位同學的頭像寫生作品,指出其優點和不足,對于優點進行贊揚,而對于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
環節三:先欣賞大師的作品,拓寬學生的視野,并讓學生感受到許多大師的作品也帶有孩子似的稚趣,原來大師的作品和我們的作品是很接近的,使學生有信心去完成一幅線描作品。其實每個學生在過去的繪畫中也曾這樣表現過,可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被家長或一些老師否定了。原因是考慮過多的人物結構比例,所以畫起來縮手縮腳,不敢大膽下筆,不能自由發揮,影響了自己水平的提高。實際上,畫線描人物時只要敢于落筆,不描、不修改、不接線,憑感覺去畫,作品就會有意味。然后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給予學生一些創作的啟發和靈感。
環節四:教師示范人物線描寫生的過程,使學生對線描寫生步驟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并強調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1.在線條的運用上不要接線,就是說在觀察思考后最好用流暢的線勾畫,而不要一段段地接線;2.對于在作畫過程中發現畫的某些局部與實際人物有差異(即感覺自己畫錯)時,不要修改,可以再來一根線條,直到正確為止。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為了教學生學會將錯就錯,保持一種良好的作畫心態。這樣經過較長時間的鍛煉,學生眼睛的觀察能力、手頭的表現能力、對線條形式感的把握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作品也會越來越有深度。
經過修整后的這堂人物線描寫生課環環相扣,逐步激發學生興趣,努力培養學生動眼、動口、動心、動情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動”起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能一直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并且始終保持一種求知的欲望。課堂中相應的學生活動也使學生的頭腦、雙手真正得到解放,使他們在較自由的環境中收獲知識。
修改后的這堂線描人物課雖然避免了以往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但還有一些值得思考探究的地方,比如:
1.高一學生雖然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力和鑒賞力比小學生高,但手頭的繪畫表現能力卻同小學生相差無幾,所以這堂課的難度把握、知識點的多少非常重要。如果知識點過多,難度過大,學生的知識目標將難以達成,因此在課前還應對學生現有的能力進行全面的了解分析,以準確制訂知識點和難度。
2.除了以上這種方式的線描人物寫生之外,還可以找到其他不同的教學切入點,如可以結合不同音樂風格畫抽象的線描人物畫,從學生不同的畫面反映不同的心靈感受;也可以從線描畫所用的材料入手,用豐富的材料表現不同風格的線描畫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