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法,數字的使用也有法。稍不注意,數字就會用錯。本文擬對數字使用的4個誤區逐一舉例分析。
一、錯把“兩倍”當“一倍”
比如:《中篇小說選刊》2008年第一期刊載的《向東風》中有這樣一句話:
“可他是自己真正的頂頭上司,月工資是自己的一倍”。
一倍,和原來的數目相等,那么,“是……一倍”的說法就毫無意義了,不如說“和……一樣多(或少)”。
根據文義,自己的頂頭上司,當然工資應該比自己高(中國國情),所以,文章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應該這樣說,“可他是自己真正的頂頭上司,月工資是自己的兩倍”或“可他是自己真正的頂頭上司,月工資比自己多一倍”。
二、錯把“分數”當“倍數”
比如:《誰來拯救我的父母?—— 一份來自網上的孝子絕筆》(載于《東西南北》2006年第3期)文中寫道:“他(指主人翁顧欣)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價格比進口藥便宜近10倍的國產藥。”
便宜,即價錢低。那么,甲物價錢比乙物低,最多能低多少呢?如果低了“一倍”,那么,甲物就是免費贈送;低了“兩倍”,就是免費贈送還要倒送一倍的“錢”!因此,凡是講“低”“少”“降低”“減少”等均只能用真分數、小于百分之百的百分比以及小于十成的成數來計算。只有“貴”“高”“多”“提高”“增加”等才能使用倍數。
所以,文中這句話可以這樣說:“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價格比進口藥便宜近90%的國產藥。”或“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價格比進口藥便宜近9成的國產藥。”或“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價格比進口藥便宜近十分之九的國產藥。”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價格比國產藥貴近10倍的進口藥,而選擇了較為便宜的國產藥。”
三、錯把“倍數”當“翻番”
所謂“翻番”就是原來基數的2n倍,當n=1時,就是“翻1番”,是原數的2倍;當n=2時,就是“翻2番”,是原數的4倍;當n=3時,就是“翻3番”,就是原數的8倍,以此類推,n越大,翻n番與n倍的差距就越大。因此,“n倍數”絕不可輕易說成“翻n番”。
比如:2007年11月6日《雷池文化報》載文稱“黑馬富豪嚴介和的”太平洋系“3年產值翻了15番”。文中說:“我30歲時2萬元起家,到40歲時居然擁有30多萬元資產,整整翻了15倍多。到50歲時候,資產達到600多萬元,又翻了15番以上。”
“翻了15番”,就是n=15,215=32768,也就是說,“翻15番”是原基數的32768倍,那么,“30多萬元資產”“翻15番”后應是超過98.304億元,而不是僅僅“600多萬元”。
四、錯誤使用疊加修飾語
比如2009年第一期《新體育》載文《鄒市明一夜暴富心態不好》,有這樣一句話:“(鄒市明)在上海、海口、三亞各有一套房子,每套價格均在100多萬以上……”文中“100多萬以上”是個錯誤表達法,患了雜糅語病。選取其一即可,或說“100多萬”,或說“100萬以上”。
再比如2009年1月13日《揚子晚報》A16版《長沙遭遇大停電 影響數十萬居民》一文中有一句話:“長沙電業局生產技術部主任鄧銘表示,被破壞的是一座地下變電站,該站進線電纜為目前國內最先進的220千伏交聯電纜,許多零件都是從國外進口,檢測修復至少需一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近百萬元。”句中的“高達近百萬元”顯然是不當的。
“高達”,應該是跟具體的數字,而不是約數。如高達37.4℃,海拔高達8847.13米。“近”,接近,靠近,后面接的也應該是確切的數字,且是最高值。如年近90,月薪近萬元。而“近”和后面的數字組合后則表示一個約數,因此,前邊有了“近”的數字之前就不能再用“高達”一詞,也就是說,“高達”和“近”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處。所以,文中說“直接經濟損失高達百萬元”或“直接經濟損失近百萬元”都可以,但是不能說“直接經濟損失高達近百萬元”。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城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