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幾年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推進,信息技術走進農村小學課堂已逐步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打破了農村小學陳舊的教學模式,同時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實現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育資源 教育投入 教學方法
一、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課的現狀
近年來,有條件的農村小學也陸續裝備了計算機,建立了多媒體網絡教室,信息技術教育以極快的步伐走進了小學課堂。但是,由于中國的國情原因,中國農村地區的差別還很大。就拿阿干鎮來說,一共十所小學,到目前來說沒有一所小學能有正常使用的微機室,我校的硬件設備情況很差,其他學校更不用說了,信息技術課在我們這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二、針對以上情況應采取的對策
1.教育資源的配置要合理、公平,不搞重復建設
就拿我鎮來說,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確實非常大,但好多資金沒有發揮作用,比如拿山寨小學來說,國家投入二十五萬元,剛剛建好,學校就已經沒有學生而關門了。梨花嘴小學投入五萬,還沒有建成,學校也因為沒有學生而關門了。對于當時的決策者我沒有資格來說三道四,只是為國家的教育經費白白浪費而可惜,如果當時決策者稍微考慮考慮,用這些資金來補充其他學校的設備,現在阿干鎮每個學校都會有像樣的電腦室了。
2.多渠道加大農村信息技術教育投入,多途徑解決燃眉之急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農村小學“普九”和危房改造及教育規范化建設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完全坐等政府投入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只能延緩該項教育的普及進程,耽誤更多孩子接受現代化教育。農村教育行政部門應在盡力爭取政府投入的同時,對現有信息教育設備(不僅僅是電腦)加強管理,用足用好,對一些已淘汰的機器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升級、拼裝,讓能用的設備發揮作用,避免資源浪費。對于農村小學來說,配置信息技術教學設施最切合實際的、最經濟的就是高低檔機搭配、新舊組合,另外,可通過努力爭取其他事業、企業、個人、城市兄弟學校等把淘汰機器捐贈給急需它們的農村小學。
三、從我們的實際出發,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有了設備沒人用,推進農村小學信息教育還是一句空話。目前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偏大、素質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我國廣大中小學教師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籠罩之下無法擺脫;另一方面,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在農村小學中裝備極少,應用更少,許多教師對各種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網絡工具等幾乎處于一無所知的狀態。當前Intel公司在我國開始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在一個合理的理念下操作,注重教師的信息獲取與加工的技能、協作學習的技能、課程教學應用技能以及相關計算機文化方面的灌輸和訓練,是中小學教師培訓的一個有效途徑,是一種可以參照的模式。農村小學應立足本校,請進來、走出去,通過培訓學習,盡快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由于教師的年齡、文化層次都大不相同,教師的培訓一定要做到分類分層次,并鼓勵老師通過網絡不斷學習,交流提高。
四、根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教學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教學。如三年級主要學習“電腦基礎知識”“鼠標的使用”“畫圖”,要求學生在學年結束后能畫出一幅比較美麗的圖來;四年級主要學習“鍵盤指法”“漢字輸入法”,要求學生在學年結束后能熟練進行漢字錄入;五年級主要學習“Word排版”與“Internet網絡知識”,要求學生在學年結束后能制作出一份屬于自己的電子報刊,并能熟練使用“E瀏覽器”訪問遠程教育網,需要對現行信息技術教材進行合理取舍。對個別信息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鼓勵它們不斷探索學習更高層次的內容,把自己的創意變成“電腦作品”,并請他們做其他學生的“小老師”或參與學校宣傳教育內容的設計。
當前教育變革的大方向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重在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在這場變革中,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素質教育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最高目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長,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以便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阿干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