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科在初中教育階段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的位置。初中學生的教科書自從免費以來,為了提倡節約資源、環保地球,高級教育委員會要求學生的美術教科書循環使用,搞得一片怨聲。據我調查,也就是美術和音樂等學科如此要求,姑且不談書本紙張本來質量就差,不能循環使用,就是從教材的更新角度也不適宜這么做,不過,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初中美術課的地位。
我們的教材使用的是蘇教版本。是不是這套教材十分完美,三年一個循環,不用更新,可以一直循環使用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初中美術教材本身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縱觀初中美術書共六冊,活動課、手工課、工藝課大大增加,探究、綜合其他學科,合作型課占有一定比例。尤其到了初三,為了彰顯民族文化,體現與時俱進,增加了民間工藝與數碼相機、電腦制作技術,真是五花八門、花團錦簇。教材由十年前著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提高到了現在著重培養學生做做手工,長長見識,處處合作,比比時髦,看起來熱熱鬧鬧,事實上卻沒什么實質美術內容。如此到了高中,學生要想考美術類院校,必須由家長培養孩子上各種高考美術輔導班,學習美術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費都在上萬,以達到一種皆大歡喜。初中教材中沒有明暗素描、色彩、圖案等基礎知識,而美術專科院校的入門第一關就是明暗素描、色彩等等。由此可見,初中美術教材的設計絕對不是照應試教育的模式編寫的,可贊還是可恨呢?為什么這些專業知識免費學不到呢?
因此,我認為初中美術教材編排系統性不夠強,實用性有限,對于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重視程度不足,華而不實,空有其表,造成基層美術教學相應水平較低,基礎美術教育徒勞無功,令人痛心。
聽了許多美術課,總的感覺多是課件做得很漂亮,學生活動很精彩,但作業難度很低,學生完成的水平不高。
事例一:有位老師開的《以刀代筆》,木刻版畫課。講得十分精彩,但是學生的作業就是用吹塑紙(書簽大小)做一張吹塑紙單色版畫,并穿根紅繩作為書簽使用。這個作業在小學四年級的書本就有了,那時候,他們就已經做了,而且做的還是彩色的。而這一課的學生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是這位開課老師不夠優秀嗎?是學生的美術才能到了初二退化了嗎?
事例二:初三的美術教材有多少學校在真正使用呢?我在市直中學美術老師中做了調查,大部分學校未開設初三美術課,有的開設了,也是讓學生看動畫片,有的就直接上自習。也有的則因為教材設計過于理想而擇課而上。我就屬于最后一種。
比如,第十八冊《蠟染藝術》這門課,我注意到小學階段就已經開設了,以紙代布,讓學生集手工、活動、制作于一起,十分有趣,效果也很明顯,作業很漂亮。很多美術教育雜志競相報道:美術教學結合了民間工藝,十分優秀,十分合拍,讓孩子從小就愛民族文化,十分高尚。如此小學就已經上過并上得很好的課放在初三教,卻讓我有教不好的感覺。初三下半學期的學情是迎接中考,天天都是倒計時,美術課已經不能要求學生為了它特別準備什么。所以,老師不能讓學生為了上好這節課而分散精力去準備相關資料、布、染料等,也不能在班上制作,影響班級衛生,甚至影響班主任或者下節課老師的工作;你更不能讓學生在下節課甚至一整天都因為未完成或者想完成這塊藍印花布而蠢蠢欲動。也許這節課設計的本意僅僅是讓我們老師學習了,并讓學生欣賞它、了解它。至于怎么練習著做一做,那就可以參考小學的方法。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我們的一位優秀的美術老師會在木刻版畫課的公開課上,想到了用吹塑紙版畫作業代替木刻版畫的真實原因了。如此反復教有什么意義呢?初中美術教材究竟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呢?
事例三:初中第十八冊《留住精彩的瞬間》《多媒體的應用》等課,立意十分好,與時俱進,讓學生學習操作數碼相機、電腦器材,并且嘗試從美術的角度認識如何整理,如何編輯生活的贊美詩。但是這節課設計得過于理想了:因為現在的很多學生沒有這些器材,學生的家庭貧富差距很大,這種課程在我們現在的教育階段,學校不能為學生配置這些教學器材,那就沒有必要設置了。因為作為老師,不能讓學生在免費教育階段享受不平等教育,從小就因為物質的缺乏而心理不健全。
美術教材也要貼近學生實際,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編排,循序漸進,不能出現深一腳淺一腳的現象,特別是那種想當然的編排只會造成基層美術教育的失誤與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損失,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我認為,美術教材就應該多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多一些可行的內容,不能空泛,不切廣大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一本美術教科書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豐富,而忽視了自身內容的專業性、學術性,那只能是一本失去了自己個性的書。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