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壞教育”的觀點。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在生活中尋找”。教育源于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基礎。數學來源于生活,廣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數學學習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課程要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心理發展規律選擇合適的題材,題材要盡量廣泛,并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小學生愿意接觸,愿意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學習資源,根據他們的愛好創設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符號、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課的開始我拿出兩個同樣規格的盒子,問學生,這兩個外形一樣的盒子,哪個重,生紛紛舉手,生1:我認為兩個盒子一樣重,因為我看這兩個盒子一樣。生2:我反對,盒子是一樣,但一個新,一個舊,我認為新的輕,舊的重。生3:我反對,要知道兩個盒子哪個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師:還有什么辦法?生4:也可以去稱一稱。教師賦枯燥的內容以“生命”,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又如教學《線段》這一內容時,開頭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門口玩耍,忽然聽見媽媽喊:“小猴貝貝,回來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兩條,一條路是直的,一條路是彎的,小猴走哪條路可先吃到水果?這里面有什么數學奧秘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明白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探究數學問題
在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感受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創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學生的關注,讓他們積極地探索數學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教學《平面圖中的方向與位置》時,教師課前談話:國慶期間,你們出去旅游了嗎?誰來說說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紅堿淖公園了……師:就是我們榆林的紅堿淖公園嗎?榆林除了紅堿淖公園外,你還知道哪些景點?(生交流)師:這么多好玩的景點,你們想不想去玩呀?老師帶你們去好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教師的談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三、設計生活化練習,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重要來源。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七巧板是學生兒時的玩具,學生都玩過,把玩具和圖形結合起來,學生覺得有趣,在玩時,讓學生從用兩塊拼到用三塊拼再到用4~6塊拼,最后用7塊拼美麗的圖案,學生在動手中品嘗拼圖的快樂。怎么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讓學生的創意得到更好的發揮,建議學生把書后的紙圖形剪下來,課后回家動手拼拼貼貼,把你用七巧板創造的圖形粘在一張16K的白紙上,在班級評出創意獎。從學生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書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與眾不同的一面。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而且更能體現新課程下的作業的獨特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時空,但時間畢竟較短,空間也有一定限制,學生發揮的空間不大。所以,我們可以走出課堂,開設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例如教學《千克的認識》時,學生對買東西有生活的基礎,對重量有一定的認識,教學中讓學生掂一掂一千克蘋果等水果的重量。對臺秤有認識的學生知道,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對準的卻是0,學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還是0千克,為了讓學生對臺秤有更深的了解,讓學生課后去菜市場,調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過了解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用的臺秤和書上介紹的臺秤有所不同,但當臺秤指針轉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總之,學習并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主動探索,使學生成為發現者、探索者、創造者,讓他們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享受數學中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丁浩清.用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課堂——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2005.(12).
[2]張梅.數學生活化 生活數學化[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7.(Z1).
[3]畢平平.對數學生活化的解讀[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25).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