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我們現在往往重視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利用課外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兒童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必須根據他們生長發育的特點、性別和健康狀況提出不同的衛生要求,并且要求進行醫務監督才能促進生長發育,防止事故,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普遍較差。貧困地區的學生還沒有擺脫過去的那種生活水平低、營養差、嚴重影響身體發育的狀況;而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又存在營養過剩,過度發育的現象。那么,為什么說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健康的重要保證,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健康產生了哪些積極的作用呢?
一、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健康影響的研究方向
1.課外體育活動是促進身體發育,增強體質的有力因素
解放初期,注意利用自然因素——空氣、日光、水對幼兒進行三浴鍛煉,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就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健康發育的影響方面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證明課外體育活動對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皮層指揮系統和感覺器官的靈敏性等都有促進作用,對形態和機能方面的發展也有良好的作用。但同時也觀察到,如果體育不與衛生結合,不加強學生的健康管理,運動量不適當,沒有相應熱量和蛋白質的補充,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目前一般高等學校三年級不上體育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和鍛煉減少,普遍出現體質下降的情況。
2.研究體育對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系
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應把重點放在中、小學方面,研究體育對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系,研究不同年齡聯合體符合身體素質的鍛煉對學生訓練的效果。如6~8歲訓練滑旱冰或騎自行車較適應,因為這一階段是平衡器官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女孩9~10歲,男孩8~11歲躍進耐力猛長,宜于訓練跳躍動作。應與體育部門共同研究最佳年齡進行不同訓練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課外游戲活動,也會取得很好的鍛煉效果,有益于學生健康。
二、如何利用課外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課外體育活動是兒童青少年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能使身體新陳代謝旺盛。解決需要新鮮空氣多而肺活量小的矛盾,彌補呼吸功能不夠完善的缺陷。兒童在戶外與自然界接觸,充分利用日光、冷空氣和冷水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特別是呼吸道的疾病。因此,在學生課外活動中必須保證充足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
1.鍛煉小組
鍛煉小組是在體育教師的領導下,發揮學生體育骨干的作用,組成鍛煉小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要求進行鍛煉。在文化課后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消除腦力疲勞,要特別注意安全保護,以免發生意外事故,要保證每個學生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含體育課),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每天應當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體育活動。
2.業余體育訓練
各學校都有由運動水平較高的學生組成校、年級的運動隊,在體育教師指導下進行訓練。凡參加業余體育訓練的學生,都應該是體格檢查和心血管機能試驗為正常的人。同時學生每人要定期做好自我觀察登記,女生要建立月經卡,供體育教師和學生本人及時了解健康狀況,以便調節訓練時的運動量。
業余體育訓練的運動量應以從每周訓練的次數,每次訓練的時間嚴格控制。9~11歲每周訓練1~2次,每次持續時間1小時;12~15歲每周可2~3次,每次1~1.5小時;16~18歲每周3~4次,每次2小時。運動訓練一般安排在下課后。但要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不影響休息、進餐和睡眠。目前有的學校或業余體校對運動隊學生供應一頓營養豐富的午餐。參加短時劇烈活動項目的運動,神經高度緊張,故應多增加糖類。脂肪只在參加游泳或寒冷條件下運動時才稍增加一些。
維生素B1、C和PP均需增加約1倍左右。短時劇烈活動項目比賽前40分鐘服維生素C100~200毫克,到比賽時服葡萄糖100~150克,持久類項目比賽前1.5小時服葡萄糖,到比賽時才服維生素C。
機體的營養狀況和免疫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維生素C有增強白細胞吞噬機能作用,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與血液含維生素C水平有關。維生素C充足時(血液含0.15毫克%),此時白細胞吞噬功能明顯下降。在一般訓練時每日補充維生素C150毫克,維生素B14~5毫克。
運動時大量出汗,必須適當補充水分,但不宜在運動中間或運動后立即大量飲水,以免血容量驟增,使心臟負擔加重,口渴不一定反映機體缺水,多數情況下只要濕潤咽喉,少量飲水就能止渴。在補充水分時,還應適當加鹽分,以維持電解質平衡。
進食時間必須與訓練或比賽時間適應,一般體育訓練應在飯后一小時開始,因為進食后腸胃道充盈,橫膈上頂,使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受影響,而且食物消化過程需使血液集中于腸胃道,因此進食后立即運動不僅不利于消化,有時甚至可引起腹痛和嘔吐。運動后應有充分休息時間才能進食,因為運動時體內血液比較集中于肌肉及皮膚血管,腸胃處于一時缺血和抑制狀態。運動結束后,應當休息30分鐘以上再進食,在大運動量后,應當休息45分鐘以上才能使心肺活動基本恢復穩定狀態,使腸胃道有了適當準備后再進食。
3.野營活動
學校應組織一些集體活動,鍛煉學生身體,如組織夏令營、春游、旅行等。這類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眼界,增長知識,而且促進身心健康。組織這類活動時,都應事先了解該地的衛生情況,如路途遠近、交通飲食的供應和住宿條件(如需住宿)。如步行就注意學生的衣著和鞋帽,行程應適合學生年齡的體力。應備簡易藥箱,飲水、衛生用具和干糧。野營活動要特別注意生活制度,保證休息和睡眠,加強安全衛生教育和注意飲食衛生。
總之,學生經常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對其全身起著良好的作用,促進他們的生長和發育,加強生理功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促進健康。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