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教育不能只以培育會考語文試卷能拿高分的學生為最高目標,而應充分利用文學教育的特點,培育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現代涵養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文學教育 教育本質 現代公民人格
近年來,新課改的東風給當前文學教育注入了不少新鮮的活力,但反思當前文學教育課堂,弊端依然不少。在諸多弊端中本人認為莫過于當前的文學教育一切以應試為核心,整個課堂活動也是以訓練學生解題技巧、提高學生答題能力為根本任務,這樣的文學教育也許可以訓練出考高分的答題機器人,但難以培養出具有完整現代公民人格的人。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兒童教育時曾提出過“六個解放”理論: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說;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一些空閑消化學問,并且學一些他們自己渴望學習的學問,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見地的,他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首先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壓抑人、壓制人。
因此筆者認為文學教育我們應回歸本質充分利用文學教育的特點,為社會培育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現代涵養的合格公民。為實現這一目標,文學教育課堂應該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在文學教育中,學生大腦里的“真善美”意識,老師是無法灌輸進去的,得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去體驗去感悟。
語文教育大師魏書生先生就很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結果他的學生個人各方面能力都有切實提升。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使學生在文學教育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不是洪水猛獸,是我們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徑。
二、培育學生的獨立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老師與學生地位應是平等的。在課堂上,老師必須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言。學生對文學文本的解讀無論對錯,老師均應在尊重人格的基礎上予以得體的評價。文學教育應賦予學生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權利,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獨立意識的形成,也才能形成獨立的不依附于老師、不依附于家長、對自己行為有擔當的獨立人格。
三、破除學生對權威的絕對崇拜,培養學生理性質疑精神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講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她啟發學生說:“你們想想看,這只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么精神呢?”下面的學生依照課本提示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說“表現了偉大的母愛!”可是,一個男生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你們怎么知道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課文中沒有任何內容能夠證明這是一只母麻雀,為什么不可能是一位父親呢?”
老師聽到此,興奮地點點頭,說:“這位同學獨立思考,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我們應當把答案改為:這只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頓時,全班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這位老師的做法是高明的,首先她肯定了學生思考的價值,贊賞了這種難能可貴的質疑精神。其次是斬釘截鐵地指出了標準答案也有疏漏之處,隨之推出概括更全面的答案。教師不光光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同時自己不迷信權威給學生作了很好的榜樣,勢必能夠起到破除學生對權威的絕對崇拜,激發全班學生讀書質疑精神的作用。
作為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突破這些枷鎖,還學生思維的自由,讓質疑成為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我想這樣的課堂一定是豐盈而實在的。
四、培育學生與他人合作探究的意識
學習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純個體的探索性學習,肯定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同學間的交流、研討和整合,有助于彼此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間達成共識、分享解決問題的喜悅。所以在文學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培育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在課堂活動中倡導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通過課堂培養學生長期與他人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之前就形成合作探究精神。假如通過我們的教育活動使人人都能具備獨立人格,人人都能具備合作探究的自由精神,又何愁不出錢學森之流大師級的人才呢?那眾志成城的中國又何愁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