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是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性的學習方式。體驗是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而這種體會和感受外在表現出來便是學生的感悟。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只有讓學生親歷體驗,激發體驗的興趣,感受體驗的過程,享受體驗的樂趣,領會體驗的價值,才能獲取數學知識,才能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從而在數學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在活動中激發體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不竭動力,只有激發體驗的興趣,才能激活思維,啟動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才能以最佳的心態進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營造出他們感興趣的、愉悅的、輕松的學習情境,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其體驗的興趣。
例如;教學“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時,在數學課剛開始的時候組織學生比賽剪窗花。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地動手操作,精心制作,教師適時提問,“請你邊剪邊介紹你是怎么剪的?”“為什么你在剪之前要對折,對折,再對折?”……學生興趣很濃,討論熱烈:有的認為,窗花漂亮;有的認為窗花兩邊造型相同,讓人看了舒服。在操作中,學生興趣盎然,體驗到自己剪的窗花之所以美觀、協調,是因為它們對稱,是生活中的對稱美的體現。
二、引導探究,在操作中感受體驗的過程
探究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尋找、體驗新的知識,發現新規律的過程。而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的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探究,尊重學生的經歷,贊賞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讓學生感受體驗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大家的努力,求出5個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的面積:(1)長3厘米,寬2厘米;(2)長4厘米,寬3厘米;(3)長5厘米,寬3厘米;(4)長8厘米,寬2厘米;(5)長8厘米,寬5厘米。一開始,絕大多數學生都用小正方形在規定的長方形中挨著次序擺,擺滿長方形后,數出小正方形的個數,求出面積,對此,教師表揚他們擺的認真,個別同學還擺得又快又好。漸漸地,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小正方形個數不夠了。于是有的學生跟其他人借,有的學生通過移補的方法來算。可是當測量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時,矛盾更突出了,不光小正方形不夠了,連估計也難了。這時教師積極地鼓勵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相信你們能行!”短暫的困惑,熱烈的討論,有的同學爭得面紅耳赤的,終于有的小組得出非常便捷的方法:只沿長方形的一條長邊和一條寬邊擺小正方形,就可以計算面積。聽了這話,教師夸張的表揚他們:“真不簡單啊!你們的智慧這么優秀啊,你們都能自己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了,真是太棒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操作、觀察、討論、推理等活動,在嘗試中、在探索中,參與了知識的生成,感受了體驗的過程,從而發現了新的規律,建立了新的知識結構。
三、互動交流,在合作中享受體驗的樂趣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體驗有時候會取得成功,也有時候會遭受失敗。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加上現在的孩子多數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全家人呵護的中心,他們的耐挫性比較差。失敗了,有的人會很沮喪,害怕再次的體驗,怎樣讓他們從失敗的陰影里走出來呢?我認為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充分感受集體的力量,充分感受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堅定他們“鍥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意志。
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強調“操作”,強調“實踐”,強調“考察”,強調“調查”,強調“探究”,強調“經歷”,歸根結底就是重視兒童獨特的感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在體驗過程中感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升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郭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