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有不少學生由于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成績逐漸下降,其中物理學科尤其如此。這類學生我們通常稱之為“學困生”。那么,作為初中物理老師,怎樣才能實施素質教育,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呢?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談一點體會。
一、注意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困生”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給“學困生”一些鼓勵和溫馨,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進步和閃光點。常采用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發掘優點的方式進行,只要“學困生”有點滴進步,教師都要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勵“學困生”增強內動力和自信心。
二、切實幫助“學困生”樹立上進心
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學困生”是心甘情愿地落后的。因此,教師對“學困生”要寄于信賴和期望,使其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積極向上、不能辜負教師希望的回報效應。在語言上給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勵,盡量保護他們的自尊。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普遍心理,撥動家長對子女重新認識的心弦,讓他們主動配合學校,以身示范,丟掉簡單粗暴的家教,變“放棄”“失望”的念頭為“愿管”“成才”的希望曙光。
三、大力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學生學習差,除了習慣差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該學科沒有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學困生”轉化中,尤其要注意課堂教學中的興趣培養。常采用“新”“奇”“懸”“趣”“迷”的典型實驗、電腦片斷或畫龍點睛的觸發誘導等。使學生見之生趣、動之生樂、聽之有理、思之有味。
四、優先輔導“學困生”的課堂作業
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則。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目標分層,分層教學、分類提高。即教師在備課、講課、練習題中要專門為“學困生”設置較為合適的學習目標,可明確指示某些同學在上課(或課后)只完成A組題就算達標。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對后進生要做到“五跟蹤”“四優先”。“五跟蹤”即課余愛好跟蹤,聽課體態跟蹤,課堂提問跟蹤,作業練習跟蹤,單元檢查跟蹤。“四優先”,即課前談心優先,課堂發言優先,作業面批優先,課間個別輔導優先。
五、悉心指導“學困生”的學習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絕大多數“學困生”存在著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恰當的問題。教師要給予耐心的教育與指導,給鑰匙、教學法。在學法上,教師要根據后進生的年齡特征、智力水平和原有知識的掌握程度,采取切合實際的學法指導,幫助他們彌補原來的知識缺陷,教會他們如何看書、聽課、做筆記、完成作業和課前、課后預習與復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常指導學生掌握“四先四后”的學法模式。即“先預習,后聽課;先聽懂,后筆記;先理解,后記憶;先復習,后作業。”為克服后進生知識易忘、易錯的弱點,常教學生隨身攜帶《改錯本》,讓學生在進步中嘗到“勤奮+正確方法=成功”的甜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
六、積極鼓勵“學困生”參與學習競爭
讓“學困生”揚長避短,以長補短,積極參與各種對“學困生”有益的競賽活動。如參與物理實驗操作比賽;參與物理知識過關比賽;參與物理科學板報、墻報和科學家的故事演講比賽;參與科技小發明制作、科技晚會活動。教師要抓住契機給予表彰和鼓勵,使之起到不可估量的正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轉化一個“學困生”比培養一個優生意義更偉大。這關系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大事。教師具備沉著、自制、耐心、寬容的良好品質,應對“學困生”的進步充滿信心,耐心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