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問題
酶蛋白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在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條件下,會使酶蛋白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失去活性。當酶蛋白處于最適溫度和徹底變性的臨界溫度之間的溫度時,酶的活性會降低,如果再讓酶蛋白恢復到適宜的溫度時,酶的活性將會如何變化呢?
二、提出假設
酶蛋白的變性主要是高級結構即酶的空間結構發生的改變,即主要是氫鍵、離子鍵、二硫鍵等次級鍵被破壞,致使肽鏈松散,變為無規則卷曲狀,從而失去活性。因為酶蛋白變性時,其一級結構即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變,據此推測,如果使酶蛋白變性的條件不是過于劇烈時,再讓其處于適當條件下,酶蛋白的活性還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恢復功能。
三、實驗驗證
α-淀粉酶的高溫復性
1.所選α-淀粉酶作用溫度范圍60~90℃,最適宜作用溫度為60~70℃,作用pH范圍5.5~7.0,最適pH為6.0。
2.實驗步驟:
注:“+”表示有;“-”表示無;“+”的多少代表顏色的深淺。冷卻后放置2.5個小時后,E組第10號中淀粉也分解完全。
四、結論
α-淀粉酶在100℃及以下的溫度中的變性,可以在適宜的溫度下恢復活性。
五、知識拓展
1.酶蛋白的變性
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分為結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前者負責與底物結合,決定酶的專一性,后者負責催化底物鍵的斷裂以及催化新鍵形成,決定酶的催化能力。酶的活性部位是一個三維實體,是由酶蛋白的一級結構所決定并且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形成的?;钚圆课坏陌被釟埢谝患壗Y構上可能相距很遠,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鏈上,通過肽鏈的盤繞、折疊而在空間結構上相互靠近??梢哉f沒有酶蛋白的空間結構就沒有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即沒有酶蛋白的活性。
當酶蛋白受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時,其空間結構遭到破壞,致使其理化性質和生物功能發生改變,但并不導致一級結構的改變,這種現象稱為酶的變性。酶蛋白變性后分子性質發生改變,如黏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結晶能力喪失,旋光度和紅外、紫外光譜均發生變化。
2.使酶蛋白變性的因素
能使酶蛋白變性的因素很多,如強酸、強堿、重金屬鹽、尿素、胍、去污劑、三氯乙酸、有機溶劑、高溫、射線、超聲波、劇烈振蕩或攪拌等。但不同種類的酶蛋白對各種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3.酶蛋白的復性
因為酶蛋白的變性主要是高級結構的改變,而其一級結構并不改變。因此,如果其變性條件不是過于劇烈,那么在適當條件下還可以恢復功能。例如胃蛋白酶加熱至80℃~90℃時,失去溶解性,也無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如果將溫度再降低到37℃,則又可恢復溶解性和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再如核糖核酸酶,該酶中所含四對二硫鍵及其氫鍵,它在β-巰基乙醇和8M尿素作用下,發生變性,失去生物學活性,但是變性后如經過透析去除尿素,β-巰基乙醇,并設法使巰基氧化成二硫鍵,酶蛋白又可恢復其原來的構象,生物學活性也幾乎全部恢復。根據蛋白質結構與變性程度和復性條件不同,復性會有不同結果。有時可以完全復性,恢復所有活力;有時大部分復性,但保留異常區;有些蛋白結構復雜,有多種折疊途徑,若無適當方法,會生成混合物。當然隨著變性時間的增加,條件的加劇、變性程度也會加深,就會達到不可逆的變性。
4.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多數酶在60℃以上開始變性,熱變性通常是不可逆的,少數酶在pH為6以下變性時不發生二硫鍵交換,仍可在適宜條件下復性,如α-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多數酶在低溫下穩定,但有些酶在低溫下會鈍化,其中有些酶的鈍化是不可逆的。如固氮酶的鐵蛋白在0~1℃下15小時就會失活。
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溫度升高時,與一般的化學反應一樣,反應速率加快,一般而言反應溫度每提高100℃,其反應速率即為原來反應速率的2倍。另一方面由于酶是蛋白質,隨溫度升高,酶蛋白會逐漸變性而失活,進而引起酶促反應速率的下降,酶蛋白所表現的最適催化溫度是這兩種影響的綜合結果。也就是說,在酶促反應的最初階段,酶蛋白的變性尚未表現出來,因此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高于最適溫度時,酶蛋白變性逐漸突出,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的效應將逐漸為酶蛋白變性效應所抵消,反應速率迅速下降,因此表現為最適溫度。
最適溫度不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數,常受到其他條件如底物種類、作用時間、pH和離子強度等因素影響而改變。由于溫度使酶蛋白的變性是時間累加的,一般來講,反應時間長,酶的最適溫度低,反應時間短,則最適溫度就高。因此只有在規定的反應時間內才可確定酶的最適溫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