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就是說,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啟迪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更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真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使其具有獨特的感受,并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方法。
一、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
目前的語文課堂已經難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這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新課標所倡導的新教育理念:閱讀實踐的根本就是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獨立地讀。課堂上需要各種形式的朗讀,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特別是朗讀、誦讀、感情讀,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情趣,調節課堂教學氣氛,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理解和學好課文的基礎,試想課堂上沒有讀書聲哪來的個性體驗?
《孫中山破陋習》中,敘述的語言非常樸素、實在、淺顯,對于這樣的課文學生一讀就懂。要讓每個學生有所體會,怎么讀是個關鍵,我抓住人物的對話讓學生反復讀,特別要注意孫中山和媽媽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和標點,如“你為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姐姐纏了腳還能下田干活嗎?”“孩子,我也知道纏小腳不好,可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呀!女孩子不纏小腳會被人家笑話的。”“既然知道纏小腳不好,就不該去做。別人笑話怕什么!”“你年紀小,還不懂得這些事。”經過反復朗讀,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肯定是不同的,這使他們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孫中山的人品和他所具備的精神,感悟了他敢于和封建勢力斗爭的人格魅力。
教學《軍神》一課時,我著重抓住了“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句話,通過個性化閱讀的行為,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有的學生讀得比較緩慢、低沉,表達出沃克醫生對劉伯承遭受巨大痛苦的憐惜之情,更多的讀得漸有遞進、鏗鏘有力,體味著劉伯承那鋼鐵般的意志,這樣的讀,讀出了個性,讀出了情韻。
二、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語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語言能力的基礎,烏申斯基曾說過:“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有實驗發現:閱讀過程中,用于眼睛移動的時間僅占5%,其余95%的時間全部用于思維。因此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自讀,教師還要放手讓學生自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感悟,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獨特地對課文的內容(包括字、詞、句、段、篇等方面)進行細細品味,體現其個性特點。
比如在教學《小露珠》一課時,學生讀了第一自然段后對小露珠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都迫切地想知道形成后的小露珠有一些怎樣的經歷、小露珠最終的去向如何。抓住學生們的這一好奇心我讓他們反復地閱讀下文,有的學生模仿小露珠和小動物們的對話,有抽象思維的學生能把自己當成一種小動物(課本上沒有的)和小露珠來個面對面的交流;有的同學干脆在紙上畫出平面圖,表現出植物們和小露珠依依惜別的場面。這樣的個性化閱讀行為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讓學生交流起來
課堂上難以聽到學生朗讀的聲音,難以聽到學生交流、表達的聲音,更不要說那種爭先恐后的發言場面。這是新課改面臨的一個實際的并且也最難改變的事實,它涉及教育理念、教師教學習性等諸多方面。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只有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給足學生交流的時間,大膽培養學生課堂交流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地發表帶有個人認識和個人情感的理解、體會和獨到見解,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培養思維,發展個性。
在《閱讀的技巧》一書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閱讀是讀者積極的活動過程,讀者帶入這個過程的東西,往往比他從課文中獲得的東西更重要。”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的集體學習形式,也是學生主動說話、獲得知識的陣地,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的發言舞臺,讓學生說個充分,說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說出一個絢麗多彩的明天。
如學習《掌聲》的結尾:“是啊,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學生通過朗讀、思考和討論,每個人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感受,讓他們充分地表達出來。通過交流懂得了掌聲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明白了要從掌聲上吸取什么以及應該怎樣做人。在這其中教師要學會欣賞和鑒別,給富有個性的解答予以贊賞,鼓勵學生獨到的見解,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
四、尊重現實的文本
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成文現實和時代背景,都能表達作者一種或多種思想、情感,這是個很客觀的現實。閱讀盡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同時又是學生對文本的闡釋和反應,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環境存在差異,學生對文本的闡釋和反應,應該獲得更大范圍的認同,而不是一種純主觀、純主體的反映。因此教師在強調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同時,也要強調尊重文本的客觀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