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高效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拓寬信息渠道,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突破重點難點,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性能力。
關鍵詞:信息 技術 物理 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的傳播方式、課堂的概念、教師的作用和行為、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發生巨大變化,教育的模式也必須順應這些變化,才能培養出新世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高效率、高速度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
一、利用網絡拓寬信息渠道,豐富教學資料的來源
傳統的物理備課是圍繞教學大綱、教材寫成的文字材料,每年都要重復大量的相關內容,既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又占用了大量的時間。
在網絡信息時代,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通過信息網絡,可以使教學涉及的一些事物、現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積累不多的、比較貧乏的都可生動地、具體地、直觀地再現出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
二、利用信息技術,演示物理學中的奇特現象,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物理學是一門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基礎學科,與客觀世界聯系緊密。而大多數學生認為物理難學,老師也有物理難教的體會,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學所涉及的內容雖然和客觀世界聯系緊密,但是其包含的物理規律都是從客觀世界中經過“定性”“定量”“建模”的過程抽象出來的,是一系列的理想化的模型,靠教師、粉筆加黑板的講解是有一定難度的。
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物理現象是八年級物理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對物理學持久興趣的主要教學內容,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的輔助,模擬一些重要的,在現實實驗環境下難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實驗,能夠再現科學的真實性,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此外,利用課件還可展示課堂實驗無法演示的微觀的物理過程。如分子的擴散過程及分子的運動、核反應過程等。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的特點,進行逼真的模擬,將這些微觀的物理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加深認識,形成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突破重點難點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講解、演示、學生分組實驗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由于學生受思維發展的限制,使得教師必須用許多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同時教師的演示有時受客觀條件的局限,效果不夠明顯。
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和語言描述的困難,形象地展示素材,再現前人所做的實驗,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得到對現象的認識。如發電機中線圈的轉動方向、磁感應線的方向和線圈中感生電流的方向間的關系,用講解和掛圖的效果就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直觀、形象。
四、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學生自主探究性實驗的作用
傳統實驗中,物理實驗室中一方面由于怕發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諸多實驗室規章制度對學生操作有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實驗環境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物理理論不相符,甚至出現試驗數據相反的情況,綜其結果,限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縮小了學生實驗中發現問題的層面,使學生更多是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
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培養,讓學生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體驗科學探究,親歷“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過程,并且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已經成為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借助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克服種種客觀困難。利用多媒體軟件教學,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虛擬實驗室操作,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傳統電學實驗課時,通常會告訴學生,電流表的接線柱不能接錯、電壓表不能超過量程、電池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實驗限制學生自己操作,這些規定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在網絡環境下,倡導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既可保護儀器又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能把很多傳統實驗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邵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