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引發了我們對傳統數學課堂的反思,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學課堂?不停地用心追尋,不斷地反復實踐,不止地理性思考,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構建一種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使數學學習更具生機和活力的生態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數學學習的必然使命。是的,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場所,是教育生態化的重要平臺,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自然地、和諧地、主動地發展,應該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一、生態的課堂愛意無限
縱觀課堂教學,不難發現,有的教師上課,課堂是晴空萬里,艷陽高照,學生就像春天的鮮花,婷婷玉立,抖擻精神。而有的教師上課,課堂烏云密布,雷雨交加,學生就像是暴風雨中的麥苗,趴在課桌上,無精打采。
為什么同一個班的學生,不同的教師上課,學生的學習情緒迥然不同?我認為這是愛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老師要像春風一樣對待學生”,用真摯深厚的愛去換取學生心靈的鑰匙。課堂生態的基礎是師生的和諧,而張揚師生個性的課堂才是真正和諧的課堂。因此,在生態課堂中,我們倡導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必須把心中的煩惱和不快統統拋到九霄云外,用自己巨大的熱情和對學生的關心,對知識的酷愛,對教學的責任感,去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愛護和幫助,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知。
如“比的應用”一課的引入教學:(課件展示一些圖片后)
師:你們看到了哪些景色,美嗎?
生1:我看到了春天,我們教學樓前杏樹開花時的景色,太美了!
生2:現在校園里的桂花開了,真香啊!
生3:我們樓后面柿子樹上一個個小燈籠似的柿子真惹人喜愛。
……
師:這么美的校園需要我們怎樣?
生: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師:是啊,讓我們的校園既整潔又美麗,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責任。請看例題:305班和605班是友誼班,他們共同承擔了面積為800平方米的操場的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生(口答):是400平方米。
師:這是一道分配的問題,分多少?
生:分800平方米操場。
師: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師:通過平均分,我們605班和305班分得的保潔區的面積都是400平方米,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我認為這樣分不合理,因為我們是大哥哥,應該多分一些。
師:看來平均分有的時候也不一定公平、合理,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種新的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
這時課堂上情意濃濃,學生帶著高昂的情緒進入新知的探究學習之中。
二、生態的課堂追求真實
生態的課堂追求真實,是因為真實、有效是課堂教學最本質的要求。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數學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樸實、扎實。唯有讓學生在一個自然真實的課堂上學習,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如我在教《用字母表示數》時,先讓學生說說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公式,學生說出來后,教師就放手讓學生用字母去表示。于是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對于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想出了:S=a×a、S=a·a、S=aa、S=a2四種表示方法,而周長的公式,學生也想出了:C=a×4、C=a·4、C=a4、C=4a四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接下來,我分別讓這些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其他學生不同意可以向發言的同學提問。我們看到,在學生陳述過程中,他們自發地把不同的表示方法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最優的表示方法:S=a2和C=4a。
這樣的課堂活動看似無意,實則有心。教師給學生以探索的時空,讓學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真實的思考過程,然后又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讓學生對正方形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的字母表示,從模糊走向清晰,從復雜走向簡單,從而促進學生對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的認識得到了升華,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課堂也就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三、生態的課堂回歸簡約
在實踐教學中,課堂應回歸簡約,這是數學生態課堂的呼喚。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若教學內容太多,教師不容易講清講透,往往為完成教學內容顯得手忙腳亂,學生則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若教學內容太少,則學生收獲不大,浪費時間,效率不高。因此,生態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學會放棄。追求更深刻的簡約,是教師的明智,學生的幸福。
如“比例的意義”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教室前面墻上這紅紅的是什么?
生:是五星紅旗。
師:這是我國的國旗,我校每個教室前面都有一面這樣的國旗。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有印象了嗎?好,再看,(出示圖片一)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生:升旗。
師:我們學校每個星期一早上,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大家對操場上的這面紅旗也不陌生,想一想,這兩面紅旗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教室里的小,操場上的大。
師:為什么教室里的這面紅旗要比操場上的這面紅旗小一些呢?
生:因為操場比教室大。
師:是啊,操場上站的人多,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看到這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所以要比教室里的國旗大一些。
師:看來生活中需要的國旗是有大有小的,有些地方懸掛的國旗比我們操場上的國旗還要大,比如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而有些地方的國旗卻比教室里的國旗還要小,誰見過?
生:迎接奧運圣火時,人們手中揮舞著的國旗。
師:說得好。大家都知道,國旗是國家的一種標志,是國家的象征,是不能隨意制作的。這就是說,國旗它可以有大有小,但必須保持什么不變?
生:形狀。
師:如何才能保持形狀不變?你又怎么知道他們的形狀是一樣的?這里面究竟隱藏著一個什么樣的規律?今天就讓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探究它,發現它。為了便于研究,我們將四種國旗長和寬的不同數據整理一下,得到下表:
接下來讓學生先寫出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不必化簡),再算出比值,填入表中,然后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這樣,在探究、交流中很快就找到比例的意義。
在這里,我充分利用身邊學生熟悉的資源(國旗)設疑,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自然而然去探究新知。由于我找準了這節課的切入點,讓學生清晰地感覺到這堂課真正學會什么,教學目標得以在課內落實、完成,學生學得輕松,教師自然也就教得輕松。這樣的課堂當然是簡約有效的。
四、生態的課堂充滿智慧
數學生態課堂是師生交往、生生合作、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習,學生的心情是舒暢的,思維是活躍的,交流是自由的,只是教師經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提問、與眾不同的聲音、意料不到的“錯誤”,這就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變尷尬為精彩,變腐朽為神奇,使非預設生成催生課堂的生命活力。
如《加法交換律》一課的教學,師生在舉例、觀察發現、驗證中歸納并表示出加法交換律后,正要組織學生練習,不想,一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乘法也有交換律。此話一出,馬上有一些學生響應,并把期待的眼光轉向老師。教師稍作遲疑后,馬上說:這位同學很善于聯想,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么我們怎么辦呢?于是學生又開始舉例驗證,在交流中很快得出了乘法交換律。課上到這兒,老師不滿足了,又向學生發問: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現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換律,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學生立刻回應:減法和除法是不是也有交換律?教師追問:是老師告訴你們,還是自己觀察呢?學生非常自信地說:我們自己能解決。這樣,在舉例驗證中,學生很快得出結論:減法和除法中沒有交換律。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態的課堂不是沒有“節外生枝”,也不能怕出“意外”。作為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要根據生成及時調整教學步驟,這樣才能回歸學生一個智慧超越的課堂。
總之,生態課堂是我們追尋的理想的現代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人人輕松愉快,個個心馳神往。這樣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潛能的時空。讓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創造還給師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還給師生,讓課堂成為成長的家園。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會越來越鮮活,越來越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顯國.開講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雷玲.名師教學機智例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