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
——陶行知
音樂教育是整個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下面是我在音樂教學中,捕捉創新源頭的一些體會。
一、在發聲練習中
發聲練習是培養兒童自然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徑,是唱好歌曲的前提。低年級學生思維單純,富有想象力,我剛開始設計學生模仿火車的叫聲來練習“U”,心想應該效果不錯,可我忽略了學生好動的特性,一聽到火車他們就開始用手臂模仿車輪轉動并在教室開起了火車,練習效果沒達到還破壞了課堂秩序,課后我就反思怎樣可以達到效果還讓學生保持興趣,于是我在這條練聲曲中加入了邊擺動手臂模仿車輪邊讀“咔嚓”的簡單節奏,在唱“U”的同時讓學生握住右拳上伸代表火車的汽笛聲(當然告訴他們不可以跑動否則乘客沒法上火車),這樣不但學生有興趣而且聲音的位置通過手的動作也往上去了,效果非常明顯,其實這也是從學生隨意做出的動作中得到的啟發。
二、在節奏練習中
低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節奏類型不多,平時的訓練我多用卡片寫出來讓學生看著我出示的卡片拍擊出來。記得在一(5)班剛開始進行節奏練習時我準備了五張卡片,一張一張出示,一張一張拍擊,自己邊舉卡片還要帶領學生一起拍擊,這樣自己累學生也覺得亂,后來有學生舉手主動幫我拿卡片,一個帶頭很多同學都爭著上來拿卡片,對他們來說好像這也是一種榮譽,于是我就讓幾個學生拿好卡片依次站好,下面的學生拍擊組合的節奏,這樣一遍結束再換一組學生上來隨意拿卡片,隨意站位置,組合新的節奏,可上面的學生不愿意下去還要幫我舉卡片,于是我靈機一動讓他們在四拍內自由組合新的位置變成新的節奏,而且要求動作快還要有默契,誰撞人就換下面同學上,沒想到臨時想到的一個游戲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上面同學不但動作快而且很有默契,再鼓勵下面打得好的學生上來拿卡片,這樣下面的學生打得也很認真,一個簡單的節奏練習也可以變化多種方法甚至變成游戲,而且不單單訓練了節奏,游戲中又培養了他們的協調合作能力。
三、在律動中
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還有些學生一到表演的時候就顯得異常興奮,甚至影響到別的小朋友表演。記得在優才實驗班,剛剛教會一首《火車開了》的歌曲,讓他們表演時,有些小朋友橫沖直撞表演“火車”,影響了很多小朋友表演。于是再一次表演時我讓學生創設一個火車沿途風景的情境,一部分小朋友表演火車,還有小朋友表演沿途有的動植物等等,這時也適時詢問一些調皮的學生他們要表演什么,有的說石頭,有的說隧道,這樣確定了他們的角色并且說好評比誰的角色表演得最像,所以這一次的表演非常成功,沒有人在里面破壞大家,每人都表演得很認真。
有位英國人說:“英國最豐富的資源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英國人民的想象力,而這想象力是通過藝術教育激發和發展起來的。藝術是產生思想和訓練想象力的方法。”我想,對于這個方法,誰也不會放棄的。藝術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積極發展想象、創造性。讓我們用音樂去點燃創新的火花,沿著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不斷探索,為祖國培養21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作者單位:江陰市新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