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許多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與此同時,似乎感到“繁華”的課堂冷落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詞語教學。靜心思量,詞語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確暗淡失色。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是字詞。”為此,筆者就詞語的朗讀、理解、品評三點教學實踐來摭談一二。
一、朗讀需入“情”
薛法根老師曾經說過:“生活有真愛,細節含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漢字是表情性的文字,文本中每一個詞都投射著作者的深刻體驗,是作者情感的敞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語言敏感,用各種感性的手段將一個個平躺的詞語喚醒,引導學生讀出形象、讀出情境、讀出情感,讓學生在詞語中沉浮,與作者產生共鳴,和文本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1.于對比烘托中悟情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寫作方法;烘托是為了突出主體事物,用類似的、相反的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正確運用對比與烘托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從而使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2.于反復涵詠中悟情
情到深處才反復,反復方知情意濃。反復的修辭可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情感。詞語教學中教師引領著學生反復涵詠亦能讓看似冰冷的詞語變得有情有意。
二、理解需求“真”
小學生往往關注形象,善于想象,善于體驗。感性能力是他們的優勢,所以教師在引導理解時要用真實、感性的手段喚醒他們對詞語的深刻理解。
1.情境對話,真切感受
對話的語文,就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溝通,真誠互動。加大對話力度,不失為深入理解詞語的好方式。在《風箏》一課教學時,“憧憬”一詞單獨理解比較困難,不妨創設一個對話情境:“如果讓你精心做一只風箏,你想做一只怎樣的風箏呢?”結果,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我想做一只兔子風箏,讓它飛上藍天去看看。”“我想做一只賽車風箏,因為我喜歡賽車。”“我想做一只超人風箏,因為超人有很高的本領。”……學生的精彩回答讓人驚嘆,他們用最真誠、最樸實的語言訴說著他們心底真實而美好的愿望。隨之“憧憬”一詞以它獨特的意象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中,觸摸這個詞,孩子們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一只只美麗又歡喜的風箏,原本抽象難懂的詞成為鮮活的畫面變得豐富而形象。
2.聯系生活,真實體驗
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讀到的語言文字與生活經驗聯系。”小學生還不善于以理性的思維來理解詞語,需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幫助下,感性地理解詞語,逐漸地把握詞語的深度。
把詞語與生活中的事物、情景對號入座,進行生活再現,“婉轉”一詞化抽象為形象、具體、可感。最后,把對“婉轉”一詞的理解又回歸到課文的語境中,通過列寧婉轉地讓小男孩認識并改正錯誤這件事,深化了對這個詞的理解。
三、品評需得“言”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在詞語教學中要樹立強烈的語文意識,逐步滲透語言文字的運用知識,既得意又得言,既有深度的情感體驗,又能得到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
1.換一換,感受精準
漢字是審美性的文字,由漢字組成的漢語系統更是一個燦爛的文化寶庫,充滿了審美的情致。課文中,有些詞語的含義雖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生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運用置換比較的方法,意會詞義,感受用詞的精準。如《燕子》一文中,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掠”字的精妙之處呢?教學時,可以將“掠”換成“飛”“穿”或“擦”等字,通過朗讀進行比較,從而悟出“掠”字不僅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輕快,也寫出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真是一字傳神。
2.刪一刪,體會韻味
詞語能使語言增添亮色,如果缺少一些裝飾的詞語,文章就黯然失色了。如《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把“煥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單商業街上,明亮的櫥窗,絢麗多彩的廣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把繁華的大街裝扮成了比白天更美麗的‘不夜城’。”這句話改成“煥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單商業街上,櫥窗、廣告、霓虹燈,把大街裝扮成了比白天更美麗的‘不夜城’。”刪減修飾詞之后與原句子感悟比較,讓學生體會到詞語的韻味。
有句話說得好:“一顆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一天堂。”我們要給“冰冷”的詞語以熱情,讓詞語在閱讀教學中靚起來,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理解詞語,在字斟句酌的反復推敲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最終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安仁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