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中進入了課改的階段,其相應的語文高考試卷中也逐步地體現和推廣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教學中如何培養高中生掌握并熱愛傳統文化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華顯得更為重要。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關注并有較深的體會呢?下面就如何引導學生在現代詩歌的解讀中發現和挖掘傳統詩歌的古典美談幾點看法。
所謂傳統詩歌的古典美,就是指一種朦朧而含蓄的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特征,是一種受古典文化傳統影響的隱約的美。
一、現代詩歌中蘊涵著傳統詩歌的“典象”所帶來的古典美
詩歌語言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怎樣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極豐富的含義,用典便是一條捷徑。傳統詩歌中的“典象”指的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在詩歌中有某些物象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的用典;一類是化典故為意象的用典。兩類用典融會貫通,化典為象或化象為典。“典象”用得成功會使現代詩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洛夫的《邊界望鄉》:“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怎樣來理解這只正在咯血的“杜鵑”呢?很明顯這里是由杜鵑花想到了杜鵑鳥,而“杜鵑”因其叫聲凄厲而多含凄婉哀怨之意,它來自于“望帝啼鵑”的成語故事,也來自于李白《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作者借中國歷史文化之橋再跳到望帝化作的那只鳴聲凄厲、能令旅客思歸的杜鵑鳥,三個象的幻化,三次飛躍,象象疊合,象趣幽深。所以說在這“杜鵑”就是已經被典化了的意象,一說起“杜鵑”就包含哀怨悲苦之情,已經成為了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基奠。我們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鄉愁之沉重、之悲苦。
二、現代詩歌中由傳統詩歌的“意象定位”所帶來的古典美
意象定位,它指的是中國傳統詩歌在數千年的演變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詞語,它們有約定俗成的審美語感,并滲透于詩人和讀者共同建構的詩歌審美意識內,這一類詞語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詞語,是長期文化心理特別是審美文化心理在它們身上積淀的結果。
痖弦《秋歌——給暖暖》,在這首詩歌中作者就用了許多帶有古典韻味的定位意象:“落葉、狄花、砧聲、遼敻、雁子”等都是能見物起興,均為古典詩詞積淀甚久的意象,正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漢朝劉徹《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陶淵明《酬劉柴桑》“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等等。顯示秋天的荒蕪,傷感的情緒,充盈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古典意蘊隨風而來。
最明顯的“狄花”,如白居易《琵琶行》“楓葉狄花秋瑟瑟”,狄花的輕盈漫舞、隨處飄揚不正是秋風蕭瑟的真實寫照嗎?又如:“砧聲”,在秋暮的江邊傳來的“砧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因為歷代名詩的借用和名詩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這個詞有了明顯的意象定位。
這些意象在詩中的呈現,使這首詩如架構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橋梁,源源傳輸過來的是古典意境難以言說的美。這種意境美真可謂“玲瓏透徹,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古典詩歌的修養,又使學生們在學習現代詩歌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激發起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和寫詩的愛好。
三、現代詩歌中繼承傳統詩歌的體式和化用一些古文、成語、古典詩歌的詩句而呈現的古典美,使古典意境與現代情愫契合
著名詩人艾略特曾指出:“詩人,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誰也不能單獨地具有他完全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對他的鑒賞就是鑒賞他和以往詩人以及藝術家的關系。”而現代詩人們喜歡在現代自由體新詩歌中直接嵌入古典詩歌的詩句和語言,使古典語詞與現代話語相融合,達到有機統一,水乳交融。
說到對傳統詩歌的喜愛,大家都應該會想到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他也是位大詩人,耳熟能詳的《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都是繼承了傳統的詞牌格式,散發著古典的氣息。特別是他的《賀新郎》,“揮手”句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揮手從茲去,蕭蕭斑馬鳴。”宋朝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揮手從此去,翳風更驂鸞。”賦予揮手這個動作深沉的涵義,有種時空交錯、古今相通之感。“眼角眉梢都似恨”“恨”古往今來千百種情感。唐朝杜甫《春望》有“恨別鳥驚心”,且有詩題《恨別》之作。李白《憶舊游寄譙君元參軍》“問余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對即將別離的愛妻,那種離愁別恨,真可謂感天動地。而前四句也不正是古典的“長亭送別圖”嗎?
“重比翼”即比翼雙飛,《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三國阮籍《詠懷詩》“愿為比翼鳥,比翼供翱翔”。毛澤東為這離別添了多少的含韻,不僅使詩歌富有古典韻味,而且在詩句之外,更是一幅幅富有古典情韻的畫卷。
中國古典詩歌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演變與發展,形成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并且現代詩歌與傳統詩歌有著很深的親緣關系,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中國詩歌的古典與現在,肯定中國古典漢語和詩詞不能動搖的藝術地位。讓我們懷著對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敬之情,在品讀現代詩歌的過程中感受古典與現代交織而散發的獨具之美吧!
參考文獻:
[1]流沙河.《十二象》.
[2]艾略特,卞之琳譯.《傳統與個人才能》.
[3]嚴羽.《滄浪詩話》.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晉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