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江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模式也隨之發生變革,傳統的滿堂灌教學已經不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了,華東地區六省舉行的“分切塊、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在我校落戶,于2010年4月順利解題,在這次課題研究中,我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也受益匪淺,我從中學到的更多的是在這種模式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反思中成長。
關鍵詞:分切塊 自主探究
我從教有六年了,我認為教學反思不僅僅是課后反思,還包括在課前反思,教學過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內容,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將我校的分切塊、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貫穿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在這過程中涉及如何劃分切塊內容,在每個切塊內如何進行探究,最后對切塊如何進行整合,這是我們每節課結束后應該積極反思的內容。
一、課前反思: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對本節課內容如何劃分切塊
課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反思主要是如何把握切塊的劃分,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和老師的主導,課堂上哪一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哪部分時間由教師把握,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如人教版《化學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并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工夫讓學生掌握它。
二、教學中反思: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進程,優化教學過程
1.營造學習氛圍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教學過程和明確切塊的劃分
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盡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辟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沖動。
3.通過自主探究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學中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啟而不發是常有之事。所以在每個切塊內如何進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學生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要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
三、課后反思: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得和失,為以后的教學服務
課后反思,總感覺是亡羊補牢,其實不然,我們不但要反思我們教學過程中過失和不當的地方,還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適合學生,師生配合是否默契,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快,我們都要加以回顧和總結,為以后的教育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都梁中學